映月读书网 > 红色三步曲:红色的起点 > 水族青年邓恩铭 >

水族青年邓恩铭

下大雨,涨大河,大水淹到白岩脚,掩住龙脑壳,鲤鱼虾子跑不脱。

这首儿歌的作者,便是邓恩铭——王尽美的亲密战友。

邓恩铭比王尽美还小三岁,生于1901年1月5日(《辞海M979年版“邓恩铭”条目,误为1900年生。邓恩铭生于清光绪二十六年冬月十五日,换算为公历,1901年1月5日),是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最年轻的人物之一。

邓恩铭不仅年轻,而且是水族人。他出生在贵州省荔波县水族集居村寨水浦村的板本寨。那里离荔波县城大约二十公里。

水族是中国人数甚少的少数民族。据1957年统计,中国的水族人只有十六万余人,聚居于贵州三都、荔波、榕江、从江、都匀、独山一带。水族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

“水家的山歌唱不完,夜连夜来天连天。”邓恩铭从小说水族话,唱水族山歌。他的奶奶是水族歌手,教他学会一支又一支水族山歌:“砍柴一刀刀,担柴一挑挑。谁知一餐饭,多少眼泪抛。”

如此朗朗上口的水族山歌,绝不亚于唐朝诗人李绅那首“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邓恩铭从小在这些水族山歌的熏陶下,懂得了人世间最质朴的爱与憎。

邓恩铭

他出生在医生之家。祖父邓锦庭、父亲邓国琮都行医。他原名邓恩明,字仲尧。他六岁时进私塾,十六岁时入荔泉书院。

识字知书,他写起山歌来:“种田之人吃不饱,纺纱之人穿不好,坐轿之人唱高调,抬轿之人满地跑。”

据《邓恩铭烈士专集》[1]查证,这是邓恩铭十五岁时的作品。这位水族少年的爱憎已很鲜明。

十六岁那年,邓恩铭的命运发生了变化,他走出了世世代代生活的村寨,作千里远行。那是他的二叔黄泽沛热情来信,邀他到山东济南上学,他便与叔母、堂弟一起,经香港、上海,抵达济南。

黄泽沛清朝进士,后来到山东当县官。他其实姓邓。他的父亲邓锦臣与邓恩铭的祖父邓锦庭是亲兄弟。由于他过继给姑母家,于是改姓黄。邓恩铭到了他家,也取了个黄姓名字,叫“黄伯云”。

离开水族村寨时,邓恩铭赋诗言志:“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业不成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到处是青山。”

邓恩铭在1917年10月抵达济南,便进入山东省立第一中学读书。这是山东的名牌中学,使邓恩铭知识猛进,大开眼界。

进入省立一中一年多之后,五四运动山呼海啸般爆发了。山东成了全国注视的焦点。十八岁的邓恩铭投身于汹涌澎湃的学生运动,被同学们推举为省立一中学生自治会负责人兼出版部长。

就在这时,他与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学生领袖王尽美结识。从此,他俩肩并肩,在济南从事革命活动。

王尽美和邓恩铭等在1920年秋,组织了“励新学会”。王尽美被推举为《励新》杂志编辑部负责人,邓恩铭担任学会庶务。

《励新》半月刊在1920年12月15日创刊。《发刊词》,励新学会的宗旨是“对于种种的问题,都想着一个一个的,给他讨论一个解决的方法,好去和黑暗环境奋斗”。

为着更进一步“和黑暗环境奋斗”,王尽美和邓恩铭组织了山东共产主义小组。这时的邓恩铭不过二十岁,而王尽美也只有二十三岁。

[1]《邓恩铭烈士专集》由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概况编写组编,1983年3月在都匀印出内部参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