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月读书网 > 平凡世界里的路遥 > 五 清涧县的王家堡 >

五 清涧县的王家堡

地处陕北北部,榆林南端的清涧县,位于黄河陕晋峡谷西岸,延安、榆林交界及无定河、黄河交汇处。东临黄河,与山西省石楼、柳林两个县隔河相望,西滨延安的子长县,南接延川县,北靠榆林的绥德县,西北与榆林的子洲县毗邻。210国道从清涧县穿境而过。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这句流传甚广的民谣,不知源于何时。人们很想找到一个线头牵着,一直追随而去,却连那线头都难以从年代久远的纷乱记忆里整理出来。

清涧一样地处贫瘠之地,加上没有地方工业,除了勉强赖以糊口的农作物外,引以为荣的创收来源唯有当地人自谓的“吉祥三宝”——红枣、石板和粉条。

无论清涧县怎样的不一般,无论清涧县的石板怎样的声名远播,在陕北,清涧都是自然条件最为恶劣的穷困之地;出优质石板的地方,也不会保障百姓的丰衣足食。

那个决定带着一家老少,想出去闯荡一回的农民老汉——王在朝,不论是出于个人考虑,还是响应政府号召的群体行为,总之,王在朝这次举家南下,并不盲目,他有着自己的思维,自己的谋算。

在没有迁徙前,王家的老家——王家堡,是清涧县石嘴驿镇一个小村子,位于清涧县的北端。王家堡村子虽小,却是古老的。20世纪90年代,王家堡村的公路旁,还树立着一块石料很好的石碑。石碑的正面刻着:

王家堡村 邮政编码:718302

石碑的背面刻着:

王家堡村属石嘴驿镇政府管辖,位于镇政府驻地8公里处,于元朝(1208年)建村,其时居住王姓,故得名,沿用至今,以农为主,出产小麦、高粱、玉米、谷子、洋芋等。

从元代开始建村到现在的王家堡,算来已经有800年的历史了。

这个古老的村庄南头,紧邻着公路的一面土坡上,有一户人家,当家的就是这个村里第一个响应号召,要率领着全家老少下延安的王在朝老汉。

王在朝有三个儿子,大儿子王玉德、二儿子王玉宽、三儿子王玉富。

王在朝给三个儿子起的大名,不仅包含着做人必须具备的品格、品行、品德,也寄予着人生的理想与希望。虽然王在朝老汉大字不识一个,而且祖祖辈辈也没有一个读书识字的,但是,王在朝懂得这三个名字的深刻含义,不仅如此,王在朝还是一个有眼光、有远见的当家人。

拉扯着三个儿子,王在朝老汉在贫瘠的土地上辛辛苦苦地劳作,把“东边的日头背到西山”,“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他多么想让孩子们顿顿都能吃饱饭,个个身体结实、高高大大的啊,实现他给予孩子的理想——德、宽、富。然而,即使他将体内的力气使尽,一年到头也只是维持着全家半饥半饱的生活:“高粱面刷糊糊,三天上喝两顿。”

寒冷的冬季,是陕北的农闲季节。王在朝站在自家打扫得干净整齐的院子里,举目四望,一场小雪之后,很少的树木和不多的荒草上挂着雪花,高高低低的坡地田,一片连着一片的,是白白黄黄间的荒芜,空空荡荡,一览无遗。就像风沙中站立的衣不蔽体的孩子,令人心生爱怜和疼痛。半山腰,坡田与坡田的罅隙之间,依山坐落着相似的圆拱土窑洞。狭长的沟道两侧,或是川畔,也有三孔、五孔或是七孔的窑洞。那些窑洞的窗棂,还有那些窑洞前狭长的院落里,摆放的石磨石碾,被主人有意不去打扫上面的落雪,似乎也都与自家的情景大同小异。

谁家都不比谁家富裕呀!

熬过这个冬天之后,就将进入早春青黄不接难熬的日子,该怎样度过呢?王在朝愁眉不展。

年难过,年难过,年年难过年年过。终于熬过了1940年的年关。

到了这一年的早春时节,陕甘宁边区绥德分区开始一级一级动员着村民们,响应陕甘宁边区的号召,向延安一带迁移。王在朝感觉,这是一个很好的改变家人生活现状的机会。王家堡山高沟窄,人稠地薄,养活眼下这几口人已经很是勉强了,再过二三十年,到自己的孙子辈,恐怕就难以为继了。不如趁着移民政策,在南老山再安顿个落脚点,可以“脚踏两条船”,一边光景不好过,另一边也好有个照应。王在朝不奢望出去之后就会走上富足之路、走进米粮川,只是期望能遇上一块相对理想的土地。

延川与清涧由一条秀延河连接着,翻过九里山就到了延川。王在朝老汉感觉,两边距离并不遥远,相互走动起来很方便,也好有个照应。

王在朝老汉向王家堡的村长提出了自己响应号召迁移的条件:在清涧的窑洞不卖不退,如果出去了不顺意,还要回到清涧老家。村长满口答应。

1940年春天的某一个早晨,天刚蒙蒙亮,陕北的春天依然沉沉入睡,做着长长的梦不肯醒来。天气依然如冬天一样寒冷,那份寒冷是彻骨的,被冰魔包围着一般。它面目狰狞,始终恐怖地冷笑着,一点一点企图把上路人身体里残存的体温抽光。贫寒中的人们,眼睁睁看着寒冷剥茧抽丝般猖狂肆虐,却束手无策,难以抵御,更无处逃遁。

王在朝一家就在这寒风中沿着清涧去延川的羊肠小道,艰难地走上了背井离乡的迁徙之路。

这次从清涧到延川的迁徙,尽管寒冷,尽管艰难,尽管还很有些悲壮色彩,但毕竟是全家人在一起共同踏上的迁家之旅,是怀着试图改变生活现状和对未来美好憧憬的迁徙。

王家人的行装极为简单:扁担一条,一头扎捆简单的行李,一头扎捆行路用的食品。扁担除挑行李外,还有三个用途:一是对付饿狼和野狗的袭击;二是在露宿搭茅庵时当梁架;三是早春时河水冰冻不实,横架扁担可防止掉进冰窟。

由于一路上荒漠之中极少见村落,偶尔有,王家人也不舍得住店。于是在天黑人乏之后,就地选择了一块平坦而又少杂草的地方,稍加清理,将铺盖或皮袄一铺,头枕上自己的鞋子,就算宿营了。

两天之后,王在朝一家来到清涧邻县的延川县,在距离延川县城15里的一个叫郭家沟的村子里住了下来。

应该说,当家人王在朝的选择是明智的,因为只有几户人家的郭家沟村,却耕种着三架大山和二十来垧川水地。地广人稀,这正是勤劳的王家人的用武之地。

当然,对于后来的路遥来说,祖父的这次用心抉择,却命定了改变他的人生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