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月读书网 > 趋光运动 > 第二章 极致与美 >

第二章 极致与美

1.追求极致

残雪

由于早年家庭遭难,落入最底层,加上过了三年的“苦日子”,其间患上肺结核,童年的我身体的营养状况是极差的。我记得凡到我家来的亲威朋友,见到我那副样子都很吃惊。我不是一般的瘦,而是极瘦,皮包骨头的那种,我的皮肤也不是一般的苍白,而是白得像纸一样。小学毕业时,我的个头不矮,体重却是全班最轻的,只有不到30公斤。我的内心同我的外表形成巨大反差,我虽瘦,又属超级过敏体质,却并不弱。不但不弱,还强烈得不可思议,皮包骨头的体内日夜燃烧着纯净的欲火,不断寻找着突破口。从本性上说,我是一个对外界充满了好奇心和沸腾的激情的小孩,什么事都想尝试,一旦入迷,很有点走火入魔的味道。所以我的童年既是阴郁的,孤独的,又是狂热的,充满激情与想象力的。反差之大确实令人费解。

我是一名荡秋千的高手,我身体轻,力气也不小,更重要的是我几乎是出自本能地学会了利用惯性。我在空中越荡越高,差不多要和秋千架平行了;我记得我已经超过秋千架的高度了。多么的回肠荡气啊。然而暑假到了,我不能再去学校荡秋千。我郁闷,我在郁闷里开动脑筋,对门口那棵高大的谷皮树打起了主意。只要弄来绳子,就可以自己造一架土秋千。那个时候,绳子是很贵的东西,是用来晒衣服和捆箱子的。如果动用家里的棕绳是要被打死的。我想到了报社里面捆纸的草绳,那些绳子都收在一间杂屋里,我看到过。下午,我约了一个隔壁的好朋友去报社偷绳子。我们来到那间杂屋外面,看见最上面的那扇窗没关,便一前一后从那扇窗爬进了屋子。啊,我们置身于一个绳子的世界了!那么长,那么新的草绳!于是选好了一大堆。我的朋友先爬出去,我在里头将绳子往外面扔。扔完后我再爬出去。我俩一人手上挽一大卷草绳,没命地从后门奔出了报社。回到家,我爬上高高的谷皮树,将绳子挽在一根横着的树枝上。一边四根,共八根。我的判断是,即使绳子断了,也不会一齐断掉,所以不会有危险。八根草绳在下面打成结绑上一块木板,就成了秋千。这架秋千我们玩了一个假期,虽然远不如学校的秋千好用,毕竟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我的饥渴,尤其是行动前的策划,那是我永生难忘的体验。这架能飞上天的秋千后来进入了我的小说。

我终于到了自己能看懂文学作品的年龄了,那大约是十三岁吧。我一下子进入了一个比现实更为刺激的、瑰丽无比的王国。虽然只有有限的几本小说,但都被我翻来覆去地读得烂熟。一般来说,我最入迷的是那些描写爱情的段落,至于其他描写,就随便带过了。我的阅读速度极快,但每本小说里的爱情描写我都几乎可以背下来,那是反复阅读和揣摩的结果。那几本书是母亲从图书室借来的,其中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年近卫军》、《苦菜花》等等。我忽然就得到了《红楼梦》的全本,可是我一点都不耐烦看那些繁琐的描写,我只看宝、黛、钗的爱情。每天废寝忘食地看,不知看了多少遍,揣摩了又揣摩,还用透明纸蒙了一张宝玉哭黛玉的画像,然后用毛笔描出来。那也许是我第一次将爱情同死亡联系起来的尝试吧。从那以后,我读得最过瘾的爱情描写就是那种极致的描写,爱到死的那种。

我认为这方面的顶峰是《安娜·卡列宁娜》。我读完托尔斯泰的这本书之后一连好几天精神恍惚,既深深感到命运的可怕,又感到人生的强大吸引力。显然,我的神经是极为强韧的,我渴望读到更多这种类型的书。几年下来,我已经熟悉了俄罗斯文学。我私下里认为最好的还是《安娜·卡列宁娜》。这还要归功于那个时代的优秀的翻译家,如今他们大都已不在人世了。如果要问有什么因素促使我后来去搞文学的话,这本书可能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像我决心要将秋千荡到超出秋千架的高度一样,安娜的形象既让我体验到那种回肠荡气的自由感,也让我领略了地心引力(也就是死神)的阴森可怕。我能在青少年时代就接触到最高级的文学,这实在是一种幸运。也许那时在下意识里,追求终极之美已成了我的宗旨,只是我还不知道而已。那就是光,只要有她,生活中的一切都会被照亮。所以在后来的日子里,哪怕物质生活再贫乏,个人“前途”再暗淡,我也从未产生过哪怕时间短暂的颓废。我总是兴致勃勃地投入生活,托尔斯泰的理想主义将我带到了一种更高的境界,在那里,中国文化的淡泊、无为或不可知论是受到排斥的。只要我醒着,我就在策划改变自己,也改变别人。当然在梦里,我也在做同样的事。我没有正式写,也没想到要写(因为没有发表的可能),但我的个人生活一直在冥冥之中围绕这个中心做准备,如今回想起来真有点奇怪。

进入到文学的更高层次是通过阅读卡夫卡和但丁来达到的。我接触这两位作家的作品时,已经做了母亲,过着平淡的家庭妇女的生活。那个年代,大家都在准备考大学,而我刚生了孩子,并决心自己来带小孩。我一边做着繁琐的家务,一边体验大师的境界。忽然有一天,我感到自己能够进入那个境界了。却原来,这个世界上还有另外的一种文学。我说不出那是什么样的东西,我只是感到,这是一种将我整个身心都吸进去,然后对我进行再造的文学。这种文学由于艺术家的真正意图隐藏之深,是很难读懂的。如果你不全神贯注,如果你的体力不够,你的思维就飘荡在词语的表面,抓不住底层的结构。但一旦你从某一点上进入到了作品内部,世界就完全变了样。这样的文学,她不是要描绘人某一方面的情感,她要描绘的,是人的本质,人的原始冲动的形式。而人的一切表面的、社会的生活,都是受到这种冲动的制约的。当然,那个时候我还说不出这些道理,我只是被强烈地吸引,又因为被吸引而更加努力地去阅读。我读《城堡》、《审判》,读《神曲》,读《野草》,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我渐渐感到我里面有个东西要出来。我想,也许,我有让它出来的能力。直到我成为成熟的作家以后,我才知道,原来我所具有的,是复制灵魂的能力。于是我将这类大师们的文学称之为“灵魂的文学”,而将我自己的写作称之为“新实验”,即,拿自身做实验的写作。

2.希望与行动

残雪

我曾万分羡慕小学同学们饲养的那些蚕宝宝。蚕宝宝吃桑叶的样子是多么的优雅,如果凑近去听,它们咬啮桑叶时发出的“嚓嚓”响声简直令人心旌摇摇。有一位男同学的蚕宝宝已经变成了很多茧子,那些雪白的茧子当中竟有一颗金黄色的,金色的茧子略大于其它的茧子,椭圆的曲线尽现皇后的风采。啊,我多么想拥有!后来到了朝思暮想的地步。

终于有一天,我得到了几粒蚕卵。同学说,要放在贴身的口袋里蚕宝宝才会出来。于是我将蚕卵用棉花裹着,放在衬衣口袋里,紧贴着胸口。几天后,比蚂蚁还小几倍的黑色小虫咬破壳钻出来了。一共出了两条。我连忙将它们用棉签粘住,放到同学送我的桑叶上面。蚕宝宝一天一个样,几天后就成了白色的、体态圆圆的小虫。可是食物成问题了。没有桑叶,用莴笋的叶子代替,两条小虫一天天瘦下去。好不容易盼到了星期天,吃过早饭就带了弟弟们去公园采集桑叶。没想到公园里的桑叶也不见踪影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桑枝,大概是因为养蚕的小孩太多吧。沿着人工湖走了一圈,差不多都要绝望了。忽然眼前就出现了一棵伸向湖面的老树,一根旁枝上头还零零星星的有一些桑叶。那一刻我的心都跳到了喉咙口!于是小心翼翼地爬上树,将桑叶采了下来,用手巾包着,有满满的一捧!怀揣救命的食物,和弟弟们赶快往家里赶。

回到家却发现放蚕宝宝的小纸盒不见了!我心急如焚,将家中每一个可能想到的地方都找遍了。我明明放在皮箱盖上,早上出发前还观察了它们一阵,怎么会不见了呢?找啊,找啊,那一天余下的时间都在找,简直焦虑得要发疯了。然而还是没找到。我成了世界上最最沮丧的人了,连哭都哭不出来。晚上,我将那一包救命的桑叶浇上水,仍然心怀希望:说不定一觉醒来,蚕宝宝就出现了呢;说不定我将它们放在一个最安全的地方,自己忘记了,睡一觉就想起来了呢。但是奇迹并没有出现。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仍没有出现。桑叶终于坏掉了,希望彻底破灭。

直到一个月之后,因为打扫卫生搬动那一堆箱子,我才在箱子底下发现了我的蚕宝宝。打开小纸盒,枯萎的莴笋叶上面的两条蚕宝宝都成了灰色的干尸。一定是家里人开箱拿东西,没注意到箱盖上的小纸盒,盒子就掉下去了。当我终于找到蚕宝宝的尸体时,却并不那么悲伤了,大概这个时候,激情和狂热都已经变成灰烬了吧。然而我记得过了好多年,我还在梦里发了狂似的寻找我的宠物。那是我的最大的一次幻灭,可是我努力过了,也就没有什么遗憾了。

我很想拥有一支“永久”牌的钢笔。那时我还没有用过正式的钢笔,我的笔是父亲拿一支用坏了的笔改装的。他将磨光了的铱金笔的笔尖拉下去一点,再到麻石上面磨尖,就成了一支样子有点古怪的钢笔。他干这件工作花费了好几个小时。这只钢笔写字很流利(可见父亲还是很内行的),但笔迹有点粗。我更喜欢那种细细的笔迹。

暑假到了,有些小孩子到街上去推板车,我也是其中之一,并且是对这项工作最狂热的小孩。因为推一次板车可以赚1-4分钱,假如你运气好,碰到一个拉长途板车的,一次就可以赚1毛钱,甚至1毛2分钱。我的样子极为瘦弱,拉板车的工人一看到我就砍价,别人给3分,到了我这里就只有2分或1分。但我不气馁,不就多花点时间吗?还有什么比这种有希望的工作更有刺激性呢?推啊,推啊,眼见放在铁筒里的硬币一天天多起来,关于钢笔的想象也一天天变得鲜明而急迫了,这真是磨练耐心的工作。一支“永久”至少要一块2毛钱,而每天推板车只能赚5-6分钱,还要天不下雨才有赚。但这些都难不倒我,暑假不是有两个多月吗?我更起劲了,南方最为酷热的那些天,别人都在家中歇凉,我还是痴心地站在滚烫的柏油马路边等雇主。我一定要赚到1块2!一回我和另外一个女孩推长途,推到郊外去了。卸完货,那位工人将空板车套上“回笼头”(一种机械轮子),让我和伙伴坐在上面回家。车子踩到城里了,我想下去看看,工人放慢了车速,但我还没等车停下就往下跳,并且是往后跳,一下被甩出好远。这时正有一辆卡车经过,只差两尺远就压到我了,同伴和工人都吓坏了。捡回一条命的我却并不怎么后怕,也许那时是麻木了。

终于赚到1块2毛多了。于是去买钢笔。在城里跑了五六个文具店,都是那种黑笔杆的“永久”。我很想要一支彩色笔杆的“永久”,我见到同学用过。顶着烈日将大店子和小店子都找遍了,终于在一个偏僻的店子里发现了一只绿色的“永久”。让店主拿出来,左看右看拿不定主意,因为不如同学们的“永久”好看(也许他们的笔比这要贵)。“绿钢笔好看呢。”店主和蔼地说,我感到他看穿了我的心思,于是一下子脸红起来,赶紧伸手到口袋里掏出那一大把硬币。他在柜台上数了好久才数清。然后钢笔就归我了,没有盒子,只有单单一支笔。那支绿色的“永久”我用了好几年,写起字来笔迹的确细细的,但远不如父亲给我的笔流利。后来不知被我怎么弄丢了,我不太爱惜东西,大概对我来说,只有追求过程才是最有意思的,那时也不注重要留个什么纪念。

也许,我是最善于给自己制造希望,也最善于将这希望变成行动的人。1979年我生了儿子,失去了工作在家待业。到了81、82年,找工作的希望依然渺茫。一边在家带孩子一边看书,日子过得很郁闷。有一天,一个想法慢慢成形了:我要和丈夫一道自学缝纫,以此来养家糊口。说干就干,我立刻就开始在家里那台旧缝纫机上练习制作,将旧衣服,旧裤子拆开,再按缝纫书上的步骤重新缝上。反反复复地练习,有时搞到凌晨3、4点钟还不睡觉。丈夫则每天下班回来用报纸练习裁剪,也要搞到1点以后才睡。当时我们家里仅有两本“上海服装裁剪”,那是我们全部缝纫工作的指导老师。这样努力了三个月之后,第一位顾客上门了(熟人介绍的)。然后是第二位,第三位……梦想成真,我们马上开始赚钱了。我们的缝纫以式样的新颖,时尚为特点,也做特体的老人服装。量体裁衣,为顾客着想,使得我们的生意很兴旺,不久就带了4个徒弟。做不完的工作赚不完的钱,虽然累得要命,却是多么的兴致勃勃,情绪高昂。就这样,我和丈夫无意中成为了最早的“个体户”。但我志不在此。我虽然也对缝纫有浓厚的兴趣,却一开始就是将它当作谋生的手段——我心里放不下我所酷爱的文学,之所以搞缝纫就是为了打好经济基础来从事文学创作。大约开业之后半年多,我就开始了写作。我的第一篇作品就是在文坛上得到公认的那篇“黄泥街”。那是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头写出来的啊。白天帮顾客量身,出式样,管理各项事务,带小孩,还要见缝插针地在笔记本上写下我的灵感。到了晚上再将那些片断整理好。

我成功了,并不完全是俗话说的“有志者,事竞成”。关键的关键是你体内那不息的冲动,以及顽强的意志力。一个人如果能始终忠实于自己的冲动,不为外界的蝇头小利所动摇,他总会达到某种自由的境界。

3.锤炼

残雪

我的脚板光滑而柔嫩,脚后跟几乎没有茧子,一直到十来岁都是这样。在夏天的四五个月里,很多小孩都打赤脚。这一方面是因为家里穷,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打赤脚方便又可省钱。我是一个女孩子,如果我要穿鞋的话,家里还是有的。但我坚持要打赤脚。每年夏天刚开始的时候,我的脚踩在那些小石子和瓦片上是有些痛的。但我更加努力地去踩,我要让脚板底很快长出茧子来。果然,半个多月之后脚就适应了。天天打赤脚,难免有意外。一次在学校操场玩追跑的游戏,踩在破玻璃瓶上头,将脚趾划出一寸长的伤口,看见白色的肌肉。一步一脚血印,回到教室找出纸来暂时缠着。居然没发炎,十天以后就好了,照样打赤脚。在我48岁时,脚板的一个旧伤口发炎,只好去医院做小手术。这是十岁那年被脏瓷瓦扎破留下的伤,那时的医院没给我清创。

能挑重担的小孩真让人羡慕!我决心要练习挑担子。可是家里认为我太瘦弱,(皮包骨头),也太小(十一二岁),不让我挑。我就自己练习挑了几担水,压得靠颈脖的那根筋很痛很痛。一有机会我还是练习,后来我终于拿了家里的煤折子去买煤了。我用两个竹箩筐挑了50斤煤回来,父母对我大加表扬。那时我的体重也就50多斤吧。我挑东西的样子很难看,背伸不直,也走不稳,但我还是坚持要锻炼自己。我从小就有苦行僧的倾向,究竟是为了什么并不十分清楚。就是愿意吃苦,更盼望自己在吃苦中看到自己不断长进。这也许是家风的影响,也许是我天生的完美主义吧——我希望自己变得越来越强大。到13岁的时候,我挑得起70斤了,那时我的体重才60斤。可以想见挑担子的姿势是多么难看,多么惊险!幸亏父母上班去了,没人管我,不然要挨骂的。

听老师说长跑可以使人的体质强健,我决心来练长跑。我是那种有心思的女孩,决定要早起,夜里就睡不安。五点钟,天还没亮,我就蹑手蹑脚地溜出去了。市中心的操场那么大,雾朦朦的,一个人也没有。我跑得很快,连跑三圈,然后再跑回家。我一连跑了好几天,终于被父母发现了,遭到一顿恶骂。他们担心我天没亮就出去不安全,也担心我跑出病来。没有办法,只好起床晚些,跑一圈,或早点到学校去跑。尽管很愿意锻炼身体,但由于营养差,不会保护,又属过敏体质,还是常生病。一生病就是高烧,打青霉素。我多么羡慕那些运动员!我幻想自己长大了也会变成他们那种样子,有美丽的体格。我的锻炼看不到成效,但我从不气馁,也不放弃追求。我老这样想:“总有一天,总有那么一天的……”当然,我等到了那一天,是很久以后,我18岁时。我忽然长成了苗条的少女,我的身体柔轫而又有耐力,充满了活力,走在街上路人的回头率相当高。谁会想到我小时的绰号是“豆角子筋”呢?

从我拿起笔来写作的那一天起,我就开始了正式的长跑。我跑过很多地方,有什么条件就在什么地方跑――马路上啦,街心公园啦,河堤上啦,小区内啦等等。可以说,我的作品全部是“跑”出来的。长跑令我情绪高昂,将抑郁之气一扫而光。肢体越运动,潜意识越活跃,创造力也就越大。20多年了,我从长沙跑到北京,在北京又跑了5年了。我已快53岁了,但我仍感到体内还沸腾着活力,我的创造力甚至超越了青年时代。一本又一本的新书源源不断地出来,我对新事物仍然是那样充满了渴望,而创新,永远是我的写作的宗旨。就像有神灵指示一样,从一开始我就悟出了运动同我这种特殊的写作之间的关系。像我从事的这种潜意识写作,很少有人能够做到丰产,而我做到了,并且越写,身体反而越好。当然并不存在什么神灵,只不过是从小就铸就的理想主义生活方式在起作用:从前,我向往体格上的完美;今天,我的身体属于写作。而我的写作,是我活的方式,至少目前,我一刻也不能停止。

4.企盼奇迹

残雪

学校给我们每人发了两粒蓖麻籽让我们拿回家找地方栽种。还说了一些好处,如蓖麻可以用来制药,制润滑油之类。我没听懂,还以为是可以榨出炒菜的油来。那个时候,油是多么宝贵的东西啊。后来将蓖麻种在山坡上的红土里头了。夜里想着这事睡不着。两株蓖麻可以结多少蓖麻籽啊,收下种子后,明年再扩大栽种,栽它一大片土,然后卖到药铺里去……

以后日日往山坡上跑。终于看到两根小芽发出来了,长了叶片了。那么可爱,就像是我的女儿。只要一放学回来就浇水,决不马虎。然后还要左看右看它好一会儿。可是蓖麻在出叶片的第三天就遭难了,到底是什么东西咬掉了它的叶子呢?是虫子,还是鸟?我万念俱灰地站在那里,脑子一下子麻木了。那也许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希望破灭。当时是7岁。

少年时代我不太会干活,手也比较笨,也不善于模仿。但很少有人像我那样对某件工作寄托那么大的希望,在工作时萌发出那么多的遐想和激情。甚至完全脱离了现实。

有一天,我和同学们在一个织布厂搞劳动,我们每个人都在车间里捡到了许多彩色的纱头。我从未见过那么鲜艳、美丽的纱,怀揣那一大堆宝贝简直心花怒放。后来同学们大概觉得那些纱头没有什么用处,就随手扔掉了。我弯下腰,将它们又捡起来,粉红的啦,鹅黄的啦,浅绿的啦,天蓝的啦,美得令我心疼。我对色彩有着那么大的敏感!

整个回家的路上我都是心潮澎湃。我正在用白棉线织袜子,我决心将这些纱头织进袜子里头去。也许,我会拥有一双公主穿的,彩色图案的袜子,穿上它,所有的人都会羡慕我!织完这一双,我还要给我的好朋友也织一双,让她吃惊得眼睛瞪得像铜铃那么大!

我用粉红的纱头在袜筒上织出了第一排悦目的方块,啊,美得没法说!立刻跑到隔壁去给我的朋友瞧。“咦,怎么这么好看?”她说。我激动得血都冲到了脑袋上。于是继续往下织。我打算第一双就用天蓝和粉红相间的图案,我坐在家里一动不动地忙乎了一下午,手都织得发酸了,脖子也僵硬了,热情始终高涨。这将真是一双公主穿的袜子,好看得没法说啊!比新疆姑娘的衣服还要鲜艳,还要抢眼呢。然而问题很快就出现了,那些纱头太硬太硬,将我织的袜子撑得像帆布一样,根本就没法穿了。我用力揉了好久,一点用都没有,袜筒还是那么硬。那不像袜筒,倒像一只靴筒。我的心一下子冷了,脑袋里飞快地掠过一个念头,怪不得同学们都不要这些纱头……

那只织了半截的袜子后来始终放在抽屉里,一看到那些美丽的色块便会回想起当时的激情和想象。

我创作之际总是脑海空空的,我什么都不想,也不构思。也许那种瞬间我回到了童年时代,也许我的心灵在乞求:“奇迹降临吧,奇迹降临吧!”这些发生在自己潜意识深处的事我都不知道。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只要我一动笔,就会有奇异的、生动的,一时难以释义的句子从笔尖流出,它们那么迫不及待,就好像已经在我里面等待了几十年,或更久。是啊,我确实等得太久了,我的执著,我的虔诚,终于得到了报答。如果用力去看,看到深处,就会发现,这些文字,这种奇特的结构,不就是我儿时编织的那双“公主袜”吗?那痛苦,那欢乐,那企盼,全都包含在内,那么饱满,那么灵动。

5.高潮的平台

残雪

我不是冲刺型的作家。很多作家的作品曾达到眩目的高峰,就是这种冲刺的结果。而我,每个时期有每个时期的高峰作品,并且决不止一篇,它们在那个时期聚成一个平台,虽不那么眩目,却也是名副其实的空中楼阁。我想,作品的这个特点同我的性格,力量的类型是一致的。

我从小学四年级开始练短跑,我的成绩一直领先,属于跑得很快,有爆发力的女孩子。我的爆发并不体现在冲刺上头,而是一听到起跑的哨声就爆发,可以持续较长一段时间。似乎是,我的爆发有一个极限,那同心脏的承受能力是一致的。我总是很快就在奔跑中达到极限,然后就在那个极限的速度上延续下去,不论50米,100米,200米,还是更远一点,我都是以相类似的形式奔跑。如果在高速的平台上别人再叫我冲刺,我就觉得有心脏破裂的危险(总之难受极了)。所以,也许我的速度并不那么惊人,但于我自己却是达到了极限。也许用专业的训练方法还可以提高,不过我认为像我这样一冲动起来就可以达到极限的人并不是很多。这个特点完完全全地体现在我的创作里头。我写小说,不写则已,一旦开始,必定要超出常人的想象,到达陌生的、从未有人涉足过的领域,沉浸在那种空中楼阁般的风景里,并且始终不肯降格。每天我都要在这样的极限处凭自己的本力持续一段时间,写下七八百,或千把字。由于已经成了老手,一发力就能到达那个领域,多少弄出些奇思异想来,所以虽然辛苦,倒也还是心中有数似的。对于我来说,关键是要冲动起来,而这件事,同我儿童时代的短跑并没有什么两样。我的大脑某处有个开关,只要一触动那里,我便进入了冥思,剩下的工作就只是如何将它更好地持续一段时间了。我从不从外部去直接获取灵感。文学,新闻之类我是关心的,但这些东西唤起的情感只是一种积蓄,要待它们转化成潜意识之后才会发生作用,创作时我是不去管它们的。发动冥想便是下意识地(我这么认为)调动这些转化了的积蓄,在运作中将它们应用到作品里。

后来学校建起了两个秋千架。我可以很快地将秋千荡到令人羡慕的高度,在半空中有把握地,激情地飞翔,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总是竭尽全力做这件事,我的秋千快要同秋千架平行了。但是我看到过还有男孩子可以荡得更高,我暗下决心要向他看齐,但同秋千架平行仍然是我的极限,我只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发挥到顶点。那是何等激情的美的旅行啊,两眼不看地,也不看天,只“看”眼前的风,因为只有这样才不会头晕,不会失去方位。也许我看见的是我体内的律动吧,顺应它才会达到理想的高度啊。荡秋千的原则后来也运用到创作中去了。我的写作是没有参照物的写作,我发力,写下文字,文字的参照只能是心的律动。那是什么样的一种参照呢?有点神奇,有点说不清,有点类似儿时荡秋千的情形。方位不在外部,而在内部。所以我小说中的文字总是以奇特的方式跳舞。我在那种风景里似看非看,一心二用。

我早就失去了荡秋千和搞短跑的肢体能力,我将那种能力转化成了我运用语言的独特能力,我在文学的王国里疯跑,冲锋和飞翔。大地在我脚下,天空在我上面,而我,在这中间的自由地带竭尽全力地表演了好多个年头了。我不是那种达到高潮后就迅速坠落的明星,我是一名能吃苦耐劳的艺术探索者,我要沉着地,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完善自己,因为这给我带来无限的幸福。

6.断岩

残雪

在断岩边缘,哥哥和弟弟都伸长了脖子在朝下望,我只望了一眼,就吓坏了。那下面……那下面的情形不堪回首。我不安地站在那里,离那缺口至少三米远,我盼望他们快点离开。可男孩子们仿佛对那种事有无穷的兴趣,看个没完。山涧在下面咆哮,阴森的、笔陡的岩石一溜下去有几百米深啊。想一想我都觉得全身发软,站立不稳,心里一阵阵紧。男孩子们终于玩够了,掉转身离开那断岩,我这才松了一口气。看来,我是无法面对那种场景的。奇怪的是我并没有恐高症,我的秋千也荡得很出色。那么,我到底害怕什么呢?我害怕的是凝视某种景象。那就像深夜凝视一个黑色的树影一样,当风吹得那影子张牙舞爪起来的时候,我的身体也会颤抖起来。

我在荡秋千的时候是不看下面的,那种运动最接近于自由体验。人知道极限之处是死,但人不看那个极限,人仅仅执着于摆脱引力的欢乐,在欢乐中向极限冲刺!而站在高处望下面的深渊,对于我来说,这种举动是没有什么快感的,只有一阵紧似一阵的恐惧。我难以适应以肉体直接感受恐惧,我更害怕那种用技巧来使自己的身体在险境中平衡的运动。也许由于在这方面我的能力太差。所以深渊对于我来说就同死亡一样可怕、咄咄逼人。

杂技团来露天电影场演出了,他们用木头搭起了一座很高的天桥。演出还未开始,我的同伴爬到天桥上走来走去,还跑起来。他们怂恿我也上去玩。我犹犹豫豫地爬到了桥的一端,这时我全身立刻抖起来了。多么高啊!掉下去就是死!我可耻地退了下来。心里虽羡慕高空的同伴,可是只要多看他们几眼腿就开始发软。不,我不能同“那个东西”面对面,我必须借助于一种媒介才能站稳脚跟,才能表演。这个媒介是什么呢?如今回想起来,那无非是一种自我欺骗似的遮布,即一种信念——我是绝对不会死的!我的行动所需要的就是这种永生的信念,否则我便会失去平衡,落于永劫不复的处所。在天桥的上方,我没有这块遮布,我可耻地败下阵来。

还有平衡木,很多小孩都可以在上面走来走去,我却不能。每挪一步我都想着掉下去的事,最终还是一脚踏空掉下去了。不光是由于肢体的笨拙,也由于头脑里没有树立必胜的信念。也许经过长久的训练,我也可以像学会荡秋千一样掌握在平衡木上行走的技巧吧。

沮丧感和去不掉的耻辱终于在冥想中复仇了。我的小说是什么呢?那其实就是在死神面前走钢丝的运动。无论是人物,还是背景,都暗示着死神,但又和死神隔着一块遮布。表演就这样拉开了序幕。死神的面目越狰狞,表演的难度越高,舞者的精神也越振奋。也许是为了改写心灵史,我重演了断岩下的景象,我只能在写作时做到这一点,因为写作是世界上最安全的那种活动。啊,我无数次在断岩的边缘跳舞。从那深渊里飞上来的蝙蝠精灵们,居然能发出那种远古的叫声,这种沉默了几千年的小动物,完全改变了它们的形象!我的眼前有块遮布,我隔着那块布尽情地表演,蝙蝠使者们同我一块,我们组成一幅画面,太阳在我们的背后,天穹无比高远……

7.美

残雪

在那以前我不知道美丽的人或漂亮的人是什么样的。

那是一个夏天的傍晚,我们忽然有了看杂技表演的机会。在那个很大的操场上,有人在草地上围了一个圈子,杂技团就在那个圈子里头表演。凡是进圈子去看的就要买票,我们呢,当然只能远远地站在凳子上,让视线穿过那些窜动的人墙当中的缝,到达表演者的身上。这样看下来的表演是不连贯的,模糊的。可是那些穿着红红绿绿的表演服,衣裳上还缀着晶片的小伙子和姑娘们是多么美!我和弟弟们多么激动!我们简直要发狂了。啊,用双足顶盘子……又没看清,只看到双足和盘子,看不到人……啊,走钢丝!这下看到人了,是一个绿衣小伙,可惜刚一看到马上就表演完了……我们像几只瘦鸭一样尽力伸长脖子,我们脚下的凳子在摇晃,不那么可靠。

人墙分开又合拢,我们忙着调整。就在这时,“美”出现了。那是穿红色绸衣,衣服上缀满金片的少女,她正在表演“搭椅子”的传统项目。椅子已经搭得很高,场里和场外的观众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了。在那短暂的一两分钟里头,我那小小的脑袋已经被突如其来的“美”震昏了。至今我也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我那鲜明的感觉。似乎少女背后是昏沉的夜幕,灯光只照亮她活动的那一小块地方。她是一个真人,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好看的女孩?

她很快就下去了,人墙又挡住了我,这一下我什么都看不到了。我站在那里,听见自己的心在胸膛里“咚咚”地跳。后来的表演我都没有兴趣了,因为太模糊,太破碎。

在回家的路上,杂技少女在我脑海里成了红色的火炬,火炬的燃烧使得我的脑袋自始至终在发热。后来,再过一会儿,睡眠就遮暗了火炬的亮度。

一个真人,一个比金发公主还要好看的活人!快50年了,我仍然记得当时心跳和血液沸腾的情形。后来我还围绕那梦一般的红衣少女编织了故事,在那种故事里头,我将我收藏的宝贝通通献给她。“她”是不说话的,但“她”能理解我的心思。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曾多次同美邂逅,但唯有最初的那一次最接近纯美的意境,就好像触手可及似的。并且后来我关于“她”的想象,自然而然地都同奉献相联,与占有无关。那便是我最初的沟通尝试。从前,在夏天的草地上,我做过那种工作了。伟大的自然是何等的奇妙,她使那种戏剧在每一个地方上演,使自身的理念悄悄地繁荣。

细细一想,在那个混沌的年纪,我同文字还没有多少接触。是发达的感觉促使我到周围事物中去捕捉美,还是美的观念要从我黑暗的内部挣脱出来,自己给自己赋予形象?我是不知道的,我只不过是茫然而又有点自觉地操练着,满怀秘密的激情趋向于“她”。

炎热;青草;灯光;人头攒动;凳子的碰响;青色的天幕;民间乐器的吹奏;惊险的表演;红绸衣上的金片——这些细节可以让我毫不费力地回到那个夏天,回到那个决定我今后职业的瞬间。

一个幽灵在天地间游荡,它什么都不丢弃,什么都不遗忘。是因为有了它,天地万物才各就各位的,而它自己,却是由人类的冥想聚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