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法达,洪州人。七岁出家,常诵《法华经》。来礼祖师,头不至地。祖诃曰:“礼不投地,何如不礼。汝心中必有一物,蕴习何事耶?”
曰:“念《法华经》已及三千部。”
师曰:“汝若念至万部,得其经意,不以为胜,则与吾偕行。汝今负此事业,都不知过。听吾偈曰:”
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
有我罪即生,忘功福无比。
僧人法达,七岁出家,经常念诵《法华经》。因不能彻悟而来拜见慧能。他只是象征性地磕头,居然头不着地,一付很傲慢的神情。慧能当然要批评,并问他:“行礼时头不叩地,为何如此失礼?如此贡高我慢,心中必有一值得骄傲之事,修习过什么经典?”
法达回答说:“《法华经》我已经读了三千遍了。”慧能说:“你如果读了一万遍,并且懂得了经文的大意,还要不以为胜人一筹,这样,你才有资格和我平起平坐。你现在辜负了佛的事业,边错在哪儿也不知道,我用我的诗告诉你:”
“礼仪的作用是折毁傲慢之心,学佛守礼之人岂能头不至地地磕头。心中有我便会执着而生罪,忘却功德才能福无比。”
师又曰:“汝名什么?”
曰:“法达。”
师曰:“汝名法达,何曾达法?”复说偈曰:
汝今名法达,勤诵未休歇。
空诵但循声,明心号菩萨。
汝今有缘故,吾今为汝说,
但信佛无言,莲花从口发。
达闻偈,悔谢曰:“而今而后,当谦恭一切。弟子诵《法华经》,未解经义,心常有疑。和尚智慧广大,愿略说经中义理。”
慧能继续问:“你叫什么?”法达说:“我叫法达。”慧能说:“你名叫法达,这个法一点也没有达到啊。我还有一诗你听一下:你名字是法达,发奋念经不休息,空诵经文声动听,认识真心才算是菩萨。你今天有缘认识我,我今为你说佛法,只要相信佛无言,莲花立刻口中吐。”
法达听了诗以后悔恨交加并谢罪说:“从今往后,我会谦恭一切。弟子虽熟读《法华经》,但未解经义,还望和尚能略说其中大义。”
从这儿可以看出,讲解佛经是弘法的一种,批评也是一堂生动的课程。佛家所说的根本烦恼有贪、嗔、痴、慢、疑和不正见六个,法达明显表现出我慢来,因此慧能要批评他,帮他改正。小雅有时也会在网上给大家讲一些佛法,然而得到的却是不信任甚至抵毁。许多人首先问的是你是法师吗?你学了几年了?你实证了吗?没有实证是不能讲经的。你知道野狐禅的故事吗?类似的慢、痴、疑现象十分严重。即使是慧能再世来给他们说法,也一定会被踢出群去,这就是当今的现状。
师曰:“法达,法即甚达,汝心不达。经本无疑,汝心自疑。汝念此经,以何为宗?”
达曰:“学人根性暗钝,从来但依文诵念,岂知宗趣?”
师曰:“吾不识文字,汝试取经诵一遍,吾当为汝解说。”
慧能继续开示道:“法达啊,佛法本来就是非常通达的,只因为你心里有烦恼疙瘩这才不通达。经文中也没有任何可疑之处,是你的心中烦恼疙瘩使你产生疑问。你读这本经典,知道此经以何为宗旨吗?”
法达回答说:“学生根性暗钝,从来都是依文念诵,并不知道宗旨和义趣。”
慧能说:“我不认识字,你试着拿出来,念诵给我听一下,我可以为你解说。”
从这儿可以看出,慧能有没有因为对方的傲慢无礼而生气地拒绝开示呢?当然不会。对待任何事,看清事物的本质,法达无礼有无礼的原因,这个原因解决之后也就不会无礼了。我们生活中对待他人的攻击时,如果气愤不已,则已经有了我相我执。
法达即高声念经,至譬喻品,师曰:“止!此经元来以因缘出世为宗。纵说多种譬喻,亦无越于此。何者因缘?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见也。世人外迷著相,内迷著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
“佛,犹觉也。分为四门:开觉知见,示觉知见,悟觉知见,入觉知见。若闻开示,便能悟入。即觉知见,本来真性而得出现。汝慎勿错解经意,见他道开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见,我辈无分。若作此解,乃是谤经毁佛也。”
法达开始高声朗诵《法华经》,当念到《譬喻品第三》时,慧能说:“停!这部经原来是以因缘出世这宗旨,经文中说了很多譬喻,都没有超出这个宗旨。什么叫因缘?经中说‘所有的佛与菩萨都是为一大事的缘故才出现在世上’,这个大事就是佛的知见。世俗之人,一方面迷恋外在的事物相状,一方面迷恋内在的佛性空寂。如果既不迷恋事物外在的相状,又为迷恋内在的佛性空寂,这就是内外都不迷惑。如果领悟到这一点,就会在一念之间,打开了佛的知见。”
“佛,这个字的意思就觉悟,它包括四个方面:打开觉悟之门,指示觉悟之内容,领悟觉悟之涵义,进入觉悟之境界。如果能听闻他人开示,就能自己悟入认识和见解,这就达到了佛知佛见的水平了,你心中的佛性也就显现出来了。你应该要注意,不要错误地理解了经文的意思,一见到经文上写着‘开、示、悟、入’便以为那是佛的认识和见解,我们这些人没有分。如果这样理解,那就是诽谤佛了。”
《法华经》是佛陀最后八年讲的内容,读完之后,在涅槃前再传禅宗心法。大家都听说一句“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法华经》告诉我们并没有小乘、大乘之分,以前所讲小乘、大乘都是阶段性的分解动作,真正的修行是一佛乘的道理,这与禅宗明心见性,直了成佛是一致的。所谓的开、示、悟、入其实都是用方便的方法来引导大家明心见性,佛知见在哪儿,不在释迦牟尼那儿,也不在阿弥陀佛那儿,就在你的心里,心怀众生而无私心杂念,这就是佛知见。
这儿人们经常会问一个问题,既然已经是佛的知见了,为什么还要打开呢?后面还有示、悟、入呢?这个问题就如同基督教的初学者问,既然耶和华神力无边,为什么不将邪魔消灭干净呢?佛学告诉我们并不存在一个力大无穷之神,道与魔是同一个心,正则为道、佛,邪则为妖、魔,就如同水一样,平静、正直就是道、佛,如果不正则摇晃、动荡而起波澜,这就是邪魔。明白这个道理,就很容易理解下面这一段内容。
“彼既是佛,已具知见,何用更开?汝今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盖为一切众生,自蔽光明,贪爱尘境,外缘内扰,甘受驱驰。便劳他世尊,从三昧起,种种苦口,劝令寝息,莫向外求,与佛无二。故云开佛知见。”
“吾亦劝一切人,于自心中,常开佛之知见。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恶,贪瞋嫉妒,谄佞我慢,侵人害物,自开众生知见。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观照自心,止恶行善,是自开佛之知见。”
“汝须念念开佛知见,勿开众生知见。开佛知见,即是出世;开众生知见,即是世间。汝若但劳劳执念,以为功课者,何异嫠牛爱尾?”
“那个佛知见既然已经是佛了,已经具足一切智慧了,为什么还需要打开呢?你现在应当相信,所谓佛的认识与见解,实际上是你自己的正直真心,这个正直真心就是你心中的佛,此外再也没有什么佛。由于一切众生,自己遮蔽了自有佛性的光芒,贪爱尘世的环境,外有攀援,内有干扰,甘心忍受这些外相的驱使,因此,还需要烦劳其他佛菩萨来帮你开示,让你从入定开始,苦口婆心地劝说,规劝你安定收心,不要再向外求,这样才能与佛无二。所以说要打开佛知见。”
我也规劝所有的人,经常在自己的心中,打开佛知见。世俗之人心念奸邪,愚迷而常造罪业,口善心恶,贪嗔嫉妒,谄佞傲慢,侵人害物,自己打开了凡夫众生知见。如果能端正心念,经常产生为众生服务之心念,这就是大智慧、佛知见。用这种智慧来观照自己的心念,止恶行善,这就是打开了本来就有的佛知见。
你应当在每一个心念上都打开佛知见,不要打开凡夫众生知见。打开了佛知见,这就是出世;如果打开凡夫众生知见,这就是人世间、五浊恶世。如果你象净土宗那样死抱着佛号念,以为这是建立功德的课程,这与大雪山上牦牛爱尾是一样的。
嫠牛爱尾:这是《法华经》第二品中的一个典故,生活在古印度的人经常见到这种牛。嫠牛就是青藏高原上的长毛牦牛,当被猎人追赶逃亡时,如果尾巴被夹在树枝中,它宁可性命不要,也一定要保护好它的尾巴,不让毛发受损。当前净土宗的问题很大。我们学佛的人,如果对佛和佛经不信,那么很难继续学下去。但如果象净土宗的那些人一样,太过于相信,将佛和佛经当作神一样供奉在那儿,这与不信的结果完全相同。
新浪网大约在2008年时组织过一批大学生去拜访南怀瑾先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这些大学生所提出的许多问题,都是南师在很多著作中反复强调过的内容,而他们居然一无所知,南师很生气地告诉他们,你们表面上对我很尊敬,这是假的,连我的书看都不看,不去了解我讲的是什么,这就是对我的大不敬。
同样,净土宗成天让人念佛号,不去理解佛家深义,表面上对佛,对佛经毕恭毕敬,实际上是对佛的大不敬,事实上这就是一种迷信。佛教是提倡无神论的,并不是口头上说我是无神论者,而实际上却将释迦牟尼奉为天神,这与不信佛是一样的。当然,有许多净土宗的人要反问,难道念经不需要了吗?法达也有此疑问,所以,下面就问出了这一疑惑。
达曰:“若然者,但得解义,不劳诵经耶?”
师曰:“经有何过,岂障汝念?只为迷悟在人,损益由己。口诵心行,即是转经;口诵心不行,即是被经转。听吾偈曰:”
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
诵经久不明,与义作仇家。
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
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
法达说:“如果按大师所说,大家只要明白佛经的意思,而不需要劳心费神地诵经吗?”
慧能说:“佛经并没有什么过错,诵经也没有什么过错,怎么能阻止大家诵经呢?是不是迷悟看一个人是否用真心自性来处理事情,损益都是自己承受。嘴上一边念,心里一边理解并执行,这才是转动佛经;如果嘴上念经,心里并不理解,更加实行不了,这就是被经转动。我有一首偈诗,你听一下:”
“心迷茫则法华牵着你走,心开悟则你牵着法华走。诵经一直不明义,反与经义作仇家。没有自己私心杂念地念经才是正道,求神佛保佑求轮回福报等私心都是邪见。有私心无私心都不重要,一直驾驭白牛车。”
白牛车又是《法华经》的第二品中的一个典故,这是佛陀讲一个大户人家,房屋着火了,父亲让孩子们赶紧逃出火宅,可孩子们贪图享乐,没有人愿意跑出去,于是父亲就告诉孩子们,你们贪图好玩的东西,我在宅子的外面为你们准备了羊车、鹿车、牛车,这三车里装满了各种珍宝,孩子们一听,立即出去拿珍宝,等他们出了火宅,这才发现父亲给他们的是更加丰富的白牛车,上面的珍宝要丰富很多倍。
火宅是比喻世间贪焚的欲望,凡夫成天在欲望中轮回而不知伤及身体,鹿车比喻声闻乘,羊车比喻缘觉乘,牛车比喻菩萨乘,白牛车比喻一佛乘,前三乘都是方便之说,实际修行中只有一佛乘,只有禅宗明心见性、直了成佛。 因此,念经本身并没有对错,念经并理解经文的意思,并用理解到的道理去指导生活,这才是正解。所以,慧能并不是反对念经,而是反对大家不求经义地念经,那样都是在浪费时间和精力,虽然对他人无害,对自己也无益。
达闻偈,不觉悲泣。言下大悟,而告师曰:“法达从昔已来,实未曾转法华,乃被法华转。”
再启曰:“经云:诸大声闻乃至菩萨,皆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今令凡夫但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见,自非上根,未免疑谤。又经说三车,羊鹿之车与白牛之车,如何区别?愿和尚再垂开示。”
法达听了慧能这一番讲述,言下大悟,深感以往理解上的不足,不尽感叹地说:“我从出家以来,实在没有能支配《法华经》,一直被经文所支配。”但法达心中还有一疑问,就问慧能:“《法华经》中讲:‘诸位大声闻阿罗汉们,乃至菩萨,都曾竭力思考共同探索佛的智慧,然而都没有得到。’现在,您却叫普通人只是悟解自己的真心自性,便可以得到佛知见,如果不是上等根器之人,难免会对您的言论产生怀疑和诽谤。另外,《法华经》中讲三种车乘(羊车、鹿车、牛车),另有一白牛车,它们有什么区别?希望大师能两次垂训。”
师曰:“经意分明,汝自迷背。诸三乘人,不能测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饶伊尽思共推,转加悬远。佛本为凡夫说,不为佛说。此理若不肯信者,从他退席。殊不知坐却白牛车,更于门外觅三车。”
“况经文明向汝道,‘唯一佛乘,无有余乘,若二若三乃至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词,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汝何不省?三车是假,为昔时故。一乘是实,为今时故。”
慧能说:“经文上的意思明明白白,是你自己迷惑不解。那些声闻乘的阿罗汉、缘觉乘的辟支佛以及菩萨们,之所以不能度量佛的智慧,错误就在于他们对佛的智慧进行了比较度量或探索,而佛知见必须要在平静的状态下才能得到,探索、思考本身就打破了平静。佛本来是为凡夫所说,而不是为成佛的人讲说,凡夫们不必作太多的探索和思考。如果你不愿意相信这个道理,就会象故事中的人一样,离开座位出了火宅,却不知道去坐大白牛车,而仍然要找那羊车、鹿车和牛车。”
“何况,经文中明白地告诉你,只有一佛乘,再也没有二乘、三乘以至无数的成佛方法。佛之所以讲各种成佛的方法,什么净土、瑜伽、不净观、白骨观、四禅八定等二乘、三乘,并用了大量譬喻,都是为了讲述一佛乘,帮助你理解一佛乘所设置的。你怎么就不能理解,羊车、鹿车、牛车都是比喻过去所讲的各种成佛方法,而一佛乘才是实在的,是现在的人需要掌握的成佛方法。”
“只教汝去假归实,归实之后,实亦无名。应知所有珍财,尽属于汝,由汝受用。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亦无用想。是名持《法华经》。从劫至劫,手不释卷,从昼至夜,无不念时也。”
达蒙启发,踊跃欢喜,以偈赞曰:
经诵三千部,曹溪一句亡。
未明出世旨,宁歇累生狂。
羊鹿牛权设,初中后善扬。
谁知火宅内,元是法中王。
师曰:“汝今后方可名念经僧也。”达从此领玄旨,亦不辍诵经。
“经文就是要大家认清以前的假设而回归到现在的真实中来,归实之后,这个一佛乘的名称同样是假设的,同样要取消。你应当明白,故事中所讲的白牛车上所有的珍宝,都是在你的心中,全部都是你自己的,任由你享用,再不要想作故事中的父亲,也不要作儿子,更不要想这些东西是有用还是无用,这才叫掌握了《法华经》,这才是永远永远,手不释卷,从昼至夜,无时不念的状态。”
法达深受启发,踊跃欢喜,并以偈诗的方式赞叹:“《法华经》念了三千遍,慧能一句全消亡,未明出世何宗旨,不如停止累世狂。羊鹿牛轩权宜设,初、中、后三发菩提心,谁知仍然火宅中,原有佛性才是法中王。”
慧能听了法达的诗后赞扬说:“从今以后,你才算是真正的念经和尚了。”法达从此领悟到了深奥的旨意,也没有停止继续念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