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月读书网 >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我的趣味汉字世界2 > 具体事物 >

具体事物

释义

城墙(城指内城的墙,郭指外城的墙),泛指城市。

起源与演变

“郭”从邑,《释名·释宫室》将其解释为“廓也,廓落在城外也”,是外城的意思,古代会在城的外围加筑一道城墙。

“郭”在甲骨文中像是建在城邑四周的护城塔楼,它的造字本义是指城墙上的眺望预警塔楼。这种塔楼四面围筑墙垣,墙上有门供人出入,早期多以夯土、石块修成。后来又加入了“邑”字旁,强调郭的“护邑”作用。隶书将左边简化为“享”,右边简化为耳刀旁,并且固定了下来。

“城”和“郭”在古代原本是有区别的,后来也把“城”和“郭”连用,作为城的统称,泛指城市。

例句

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

汉乐府《孔雀东南飞》

沿江一带分二十四座水门,以大船居于外为城郭,小船居于内,可通往来,至晚点上灯火,照得天心水面通红。

罗贯中《三国演义》

字里字外

现代汉语中有一些带耳刀旁(“阝”)的字,不过左“阝”和右“阝”,意思和由来各不一样。

左“阝”一般是由“阜”演变来的。“阜”是一个象形字,像山崖边的石阶,本义是土山。含左“阝”的字大多跟地势有关,经常表示多、高、厚这样的意思,如“陵”“陡”等。

右“阝”一般是由“邑”演变来的,含右“阝”的字大多和城、国、郭等行政区域、地名有关,如都(国都)、邯郸(赵国都城)、邺(地名,邺县)等。有的姓氏与地名有关,所以也带右“阝”,如“邓”“郑”“郭”。

中国在夏代前后已有城郭修筑。相传鲧(gǔn,大禹的父亲)做城郭。在古代对行政区域的划分中,内城叫城,外城叫郭。《管子·度地》中记载“城外为之郭”;《孟子·公孙丑下》中说:“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和郭的分界线一般为“池”,也就是护城河。成语“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字面意思就是内城门失火,殃及了护城河里的鱼。而《木兰诗》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的“郭”即外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