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月读书网 > 互联网+:从IT到DT > 第3节 互联网+制造:加速柔性化生产 >

第3节 互联网+制造:加速柔性化生产

“互联网+制造”如果只是在生产制造环节应用互联网技术,制造业本身不会得到提升。如前所述,我们需要从整个价值链环节来看互联网对制造业的影响。我们发现,下游网络零售、网络分销环节的数据化在倒逼制造业的转型。

整体来看,以互联网为商业基础设施、由消费者所驱动、能够实现大规模定制乃至个性化定制的C2B(Consumer to Business)商业模式,在中国的服装、箱包、鞋帽、家电、家居等诸多行业和企业中已经开始了快速发育。它的三大支撑就是个性化营销、柔性化生产和社会化协作的供应链。柔性化生产的演进,是一场正发生在中国部分行业、部分企业车间里的静悄悄的生产革命。

电子商务作为完全基于互联网的经济交易活动,天生就具备“在线化、数据化”的特征和优势。互联网大大削减了产销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加速了生产端与市场需求端的紧密连接,并催生出一套新的商业模式——C2B模式,即消费者驱动的商业模式。C2B模式要求生产制造系统具备高度柔性化、个性化以及快速响应市场等特性。这与传统B2C商业模式下的标准化、大批量、刚性缓慢的生产模式完全不同。

传统B2C模式下的生产制造与同时代的市场消费需求、分销渠道、大众营销等固有特点密不可分。其基本形态是:大规模生产+大众营销+大品牌+大零售。传统模式下的大批量、规模化、流程固定的流水线生产,追求的是同质商品的低成本。大量商品生产出来之后怎么办?依靠的是以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为主要载体的大众营销的狂轰滥炸。在这种广告模式下,品牌是靠媒体塑造出来的,消费者是被灌输方、被教育方。例如,1965年,宝洁只需在“新闻60分”节目中做三条插播广告,就可以触及美国80%以上的成年观众,完成对消费者的教育过程,为大零售做好铺垫。传统B2C模式下,生产与消费之间隔着重重的批发、分销、配送环节。而且生产商都通过设定折扣、运费政策鼓励分销商、零售商一次性大批量订货。信息传递缓慢而零散,生产商往往数月后才能从订单中看到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厂家需要以“猜”的方式进行库存和生产。而信息的失真和滞后,导致猜测的准确率非常低。管理学中称这种现象叫“牛鞭效应”。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用“啤酒游戏”详细介绍了这种现象。在传统的B2C模式下也经常出现这样的场景:畅销的商品往往缺货,滞销的商品却堆满货架和仓库,既错失销售机会,又积压资金。

而基于电子商务的生产方式是需求拉动型的生产,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将生产企业和消费者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消费需求数据、信息得以迅捷地传达给生产者和品牌商。生产商根据市场需求变化组织物料采购、生产制造和物流配送,使得生产方式由大批量、标准化的推动式生产向市场需求拉动式生产转变。拉动式生产并不一定要对市场需求进行精准的预测,关键是供应链的各方面要更紧密地协同,以实现更加“柔性化”的管理。所谓“柔性化”是指供应链具有足够弹性,产能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快速做出反应:多款式小批量可以做,需要大批量翻单、补货也能做,而且无论大单、小单,都能做到品质统一可控,成本相差无几,及时交货。对于企业而言,柔性化供应链的最大收益在于把握销售机会的同时,又不至于造成库存风险。

柔性化最极致的做法是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的实现。个性化是客户化市场的需要,批量化是企业生产效率和成本的选择,而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就是要解决这一对长期存在的矛盾,解决个性化客户需要和低成本、高效率的集约化生产问题。在过去,戴尔的生产模式还只是菜单式的选择,而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出现,使得这一问题如今可以真正得到完美的解决。

案例:青岛红领——大数据实现大规模服装定制

2014年5月1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以“工业新亮点,传统制造业走向数据智能化”为标题报道了一家位于山东青岛的民营服装生产企业——红领集团。服装生产是一个从设计、价格、渠道等各方面都竞争异常激烈的行业,这家企业在这样的环境下却可以做到:从不拖欠薪资,从不要求员工加班;不是销售出去寻找客户,而是客户带着订单主动上门;生产车间的每一件成衣从颜色、款式到面料完全不同,但在制造的每一步却是标准化、流程化的批量生产;2014年,生产、销售、利润等各方面指标都同比增长了140%以上……

红领董事长张代理花了11年的时间,投资了2.6亿元人民币研发出一个个性化定制平台——名为RCMTM的男士正装定制领域的大型供应商平台(RCMTM即RedCollar Made To Measure,红领西服个性化定制)。

RCMTM平台关键是用大数据系统替代手工打版。红领根据过去11年每年大约40万套西服的制作数据,建立了一个量体数据与西服版型和尺寸的数据库,根据这些数据库,红领可以实现计算机3D自动打版。目前,红领大系统中包含着20多个子系统,全部以数据来驱动运营。每天系统会自动排单、自动裁剪、自动计算、整合版型,一组客户量体数据即可完成定制、服务全过程,无须人工转换、纸制传递,数据完全打通,可实时共享传输。在红领的车间里,所有的员工都实现了面对互联网终端进行工作。

经过CAD部门的大数据制版后,信息会传输到布料准备部门,裁布机器会自动按照订单要求准备布料。裁剪后的那些大小不一、色彩各异的布片会按照一套西服的要求挂在一个吊挂上,同时会配一个射频电子标签。在接下来的几个流程中,每个工人面前都有一个识别终端,以识别射频电子标签,根据里衬、扣子、袖边等技术数据,进行手工或是半机械缝制。

量体数据传来自动与数据库匹配,自动打版

流水线上每一件衣服都不一样

在这种模式下,原本全手工制作、动辄数万元人民币的定制西服,价格降到了一两千元,而制作周期也从半年左右变成了7个工作日。相对国内一些定制西服品牌一条小型定制生产线平均一天五套左右的产能,红领一天1200套西服,而且全流程可复制,随时可以增补人员扩大生产能力,这几乎是服装制造业的一个奇迹。

销售方式决定生产方式。在大众营销、大批量分销订货、同质性消费的模式下,不可能产生柔性化生产的需求。而互联网确实释放了消费者的个性化消费,也催生了新的销售模式和生产方式。目前,在淘宝网上,“多品种、小批量、快翻新”正在逐步成为主流。以服装业为例:在消费端,淘宝网上固然有一些单款销售数万件的服装,但另一方面长尾效应也越来越显著,一款女装销售百余件,在淘宝网上是一个很普遍的现实。这意味着,企业生产体系必须适应“多品种、小批量”的要求,才能“接得住”蓬勃的个性化需求。在生产端,从纺织机械来看,近年来中国服装行业对数码印花、数控裁床、三维人体测量仪等适应于柔性化生产的设备,开始加大了引入力度。从软件来看,诸如爱科在线的服装自动排料服务,以SaaS(软件即服务)方式推动着中高端软件走向普及化。从生产方式来看,原来的服装企业大都采取捆包制的大规模生产方式,但部分服务电商企业则越来越多地开始采取更适应于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单件流或小批量转移。事实上,也不只是服装业,互联网上大量分散的个性化需求,正在持续地施压于电子商务企业的销售端,并倒逼生产制造企业在生产方式上具备更强的柔性化能力,并将进一步推动整条供应链乃至整个产业,使之在响应效率、行动逻辑和思考方式上逐步适应快速多变的需求。

案例:东莞共创供应链的C2B探索

广东东莞共创供应链在2013年下半年成立,是专门瞄准服装电商“小多快、柔性”需求而设立的柔性供应链服务商。目前服务于韩都衣舍、茵曼、OSA等TOP商家,也是韩都衣舍唯一一家五星级工厂。东莞的共创供应链为适应服装电商“小多快”的需求变化,以数据全流程贯通和共享为基础,通过IT系统(拉动式ERP、PMC)、管理方法(TPS和TOC)、设备(柔性化设备)、技术(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和人(多能工)等五个要素对生产线、生产模式进行了彻底的改造,实现了“可大可小”的真正柔性化生产。

柔性化生产对下游的品牌商产生了巨大的价值。一个典型的应用场景是:韩都衣舍每周上新100多款,首单都是50~100件的小批量来测试市场;品牌商通过淘宝平台上消费者的点击、收藏、购物车数据,就可对消费偏好和销售数据进行精准的预测,这些数据实时传递给生产车间;通过建立工厂与品牌商之间的动态补货–ERP系统–生产系统,工厂就可以根据销售和库存情况进行物料和产能准备;当出现热销款、爆款的时候,车间快速翻单,多频次小批量补货。这样对品牌商的效益是:最大限度地把握销售机会,延长每一个单品的生命周期,同时保持最小库存水平。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同时,共创也证明了:在TPS和TOC等先进管理思想的指导下,结合电商大数据的天然优势,即使最传统行业的制造企业也可以获得良好的盈利。共创成立仅一年时间,订单量突飞猛进。2014年在零库存的条件下,实现人均劳动生产率是同行业的3倍,企业净利润率达到15%,是同行业的3~5倍。2015年预计还能实现有效产能增长200%~300%,人均劳产率还可提高一倍。共创供应链的林总认为:目前服装行业的过剩产能指的主要是一般产能和落后产能,而真正柔性化、智能化、随需而变的产能十分稀缺。

共创供应链——以数据驱动的柔性供应链

如前所述,拉动式生产、柔性化供应链对于企业的价值巨大。但在过去的30年里,只有极少数企业能有洞察力也有资金采取这种模式。但是在互联网时代,通过云计算的普及,大数据的成本大大降低,中小企业也可以采用这种模式。特别是电子商务企业,因为交易、营销活动的在线化,可以利用大数据精准地进行市场调研、细分,选定目标客群,评估天花板。另外一方面,电商企业不需要再用“猜”的方式来预测市场,而是可以用小批量来测试市场,再利用灵活的试销、AB测试等方式,从销售相关数据中找到潜力款,然后根据生产周期与销售周期来多频次小批量补货。最重要的是,在市场需求发生突然变化的时候,以数据驱动的C2B柔性供应链可以灵活应对。

电子商务倒逼制造业转型的另一个方面是推动制造业的在线化交易。这方面,阿里巴巴的“淘工厂”项目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淘工厂是阿里巴巴搭建的电商卖家与优质工厂的桥梁,旨在帮助工厂实现电商化转型,打造贯通整个线上服装供应链的生态体系。连接电商卖家和工厂,将懂电商但不懂供应链的电商卖家和懂供应链但不懂电商的工厂撮合起来。

案例:淘工厂让产能在线化

淘工厂实质上是把服装工厂的生产线、产能、档期搬到互联网上,打包作为一种服务出售。在产品的设计上,阿里要求工厂将产能商品化,开放最近30天空闲档期。档期表示工厂接单意愿,如果工厂没有空闲档期,则卖家搜索时会默认过滤掉。淘工厂最大的特点在于生产上将更加符合淘宝卖家的需求,淘宝卖家可以尝试小批量试单,并快速翻单。阿里要求入驻的代工厂为淘宝卖家免费打样、提供报价、提供档期,并且接受30件起订、7天内生产、信用凭证担保交易等协定。同时,阿里将通过金融授信加担保交易解决交易的资金缺乏和资金安全问题。淘宝卖家在支付货款时可使用阿里的授信额度。工厂可凭信用证收回全款,如果买家失信,阿里将会补上这份金额给工厂。目前已经有上千家服装工厂入驻淘工厂平台,除了中小微的服装厂,包括浙江富春江织、西格玛服饰等国际品牌代工厂也入驻平台,专门给淘宝商家开辟柔性化小型生产线。

“淘工厂”让产能、档期和生产线在线化

小结: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催生了C2B的商业模式,也倒逼制造业加速推进柔性化生产。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拉动式的柔性供应链只是少数大企业的专利,但到了互联网时代,由于电子商务天然的大数据优势,企业之间可以很容易实现低成本的数据和信息协同,大部分的中小企业也可以做到柔性化生产,这样就使得中国的制造业整体转型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