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月读书网 > “四人帮”兴亡 > 崔万秋其人 >

崔万秋其人

上海杂志公司是上海文坛的窗口,上海各杂志的汇聚之处。校对之余,张春桥投稿于上海各报纸杂志。

1935年6月6日,张春桥来上海还不到一个月,《大晚报》就登出署名“张春桥”的《行之端》一文。

1935年7月18日,《大晚报》的“火炬”副刊上又登出了署名张春桥的《土枪射手》一文,回忆他那“死得很苦”的二舅。

紧接着,1935年8月15日,《大晚报》副刊“火炬”,刊出张春桥的《我控诉》,文末署明的写作日期,为“7月21日午”……

此后,攻击鲁迅先生的狄克公案,也就发生在《大晚报》的“火炬”副刊上。

欲写清楚狄克公案的来龙去脉,不可不写一写这一公案的幕后导演—《大晚报》的“火炬”副刊主编崔万秋。指使狄克在《大晚报》的“火炬”副刊上向鲁迅射来冷箭的,便是崔万秋其人。

■ 崔万秋主编的上海《大晚报》副刊刊登许多吹嘘蓝苹的文章

《大晚报》是1932年2月12日在上海创刊的,创办人为张竹平。起初,它仰仗国民党政学系的津贴来维持。到了1934年,改换门庭,拜倒在国民党政府的“财神爷”孔祥熙脚下。崔万秋坐镇副刊“火炬”,主持笔政。

崔万秋此人,有着明暗双重奏。

明里,他是“火炬”副刊主编,人所皆知。

他也喜欢动动笔头,写写散文,发表小说,算是个作家—而且还算是个左倾作家。

他活跃于上海文坛,广交作家,出入于文学阵营之中。每当上海文艺界的进步作家们发表宣言、声明,在签名者的名单中,往往可以找到“崔万秋”三个字。

至于他暗中的身份,他的不可告人的地下活动,他与张春桥的秘密来往,直到历史翻过了一页又一页,才终于“显影”……

崔万秋与姚蓬子同庚—生于1903年,比张春桥大14岁。他与张春桥有着同乡之谊。张春桥在来到上海之前,是否认识崔万秋,不得而知;但是,张春桥一到上海,便与崔万秋结为知己,却是确确实实的。

原军统特务沈醉在他所写的《我这三十年》一书第二十章《二进深宫》中,有一段关于崔万秋的极为重要的文字:

我当时去崔家,经常见到蓝苹,她有时还给我倒茶,因为崔是上海《大晚报》副刊“火炬”的编辑,常在该报写“北国美人”等类文章来给蓝苹捧场,一个四等演员有这样的人来捧场,当然是求之不得。我不但记得很清楚,而且在粉碎“四人帮”后,知道那个在崔家见过的穿蹩脚西装的狄克,就是张春桥,我的脑子里也有印象……

当年的崔万秋,有着与沈醉相似的秘密身份,所以他们常来常往。沈醉在崔家见到了“四人帮”中的二分之一—蓝苹与狄克,足见崔万秋此人来历不凡。

崔万秋是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人物。关于此人的身世,很少见诸文献。我在1934年的《十日谈》杂志上查找《姚蓬子脱离共产党宣言》时,很偶然,“崔万秋”三字跳入我的眼帘!细细一看,竟是一篇署名“蕙若”所写的“作家印象”,篇名便叫《崔万秋》,刊登在1934年第32期《十日谈》旬刊上。

从这篇“作家印象”中,今日的读者仍可获得对于崔万秋其人的大致印象。文章全文如下:

崔万秋是个山东老乡,家住大明湖畔,数年前在日本留学,和樱花味的日本姑娘,大谈其恋爱,佳话很多。

中等身材,看去还算英俊,讲的蓝青官话。头发疏疏的几根,有点秃顶了,脸孔上也有皱纹,可谓“少年老成”(他已三十岁了)。

以前和曾今可很要好,在《新时代》月刊上,也发表过几篇创作,他和曾今可互相标榜。在去年,因为利害冲突,就反了脸,还在报上登过启事,大骂曾今可。(曾今可,1901—1971,江西泰和人,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参加北伐。1931年在上海创办新时代书局,出版《新时代》月刊。抗日战争胜利后,以《申报》特派员身份前往台北,逗留台湾。任台湾文献委员会主任秘书二十年,并编辑《正气月刊》。1971年病逝于台湾—引者注)

他和曾虚白很要好(曾虚白,原名曾焘,乃曾朴之子。1894年生,江苏常熟人,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与父亲曾朴同办真善美书店,主编《真善美》月刊。1932年,上海《大晚报》创刊后,任总经理兼总主笔。1938年任国民党中宣部国际宣传处处长。1949年赴台湾,翌年任中央通讯社社长—引者注)。现在他在《大晚报》上编“火炬”“三六影刊”二副刊,常常拉些名家,替“火炬”撰稿,所以在黎烈文脱离“自由谈”(“自由谈”为《申报》副刊,黎烈文曾任“自由谈”主编—引者注)以后,“火炬”大有“取‘自由谈’而代之”之概。

近来,他因为职业关系,常常写点电影方面的稿子,电影明星如阮玲玉、叶秋心等,他也时常去拜访。有些人造他谣言,说他是风流编辑。

他这个人,是很热情的,记得有一次,我为了一件事体去和他接洽,他的话说得很恳挚,没有文人骄傲的习气。关于这,他许有点是沽名钓誉的。

他的作品,大都是恋爱的故事,文笔朴直,格调方面,不无陈腐,内容是很空虚的。如《新路》那部创作,已经比较有点意义了。近来常和左翼诸公有所来往,鲁迅、茅盾诸氏的文章,也常在“火炬”发表;有人说他最近的思想有点左倾,但是他愿意做一个“尖头鳗”,不愿意冒大险,使得脑袋搬家。至于登左翼诸公的文字,无非是学时髦,迎合一部分读者的心理,一方面不被人骂作落伍,一方面又可以讨好左翼诸公罢了。

以上可以算是关于崔万秋的特写。虽然只写及崔万秋的公开的一面,但是毕竟为当年的崔万秋,留下了一幅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