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月读书网 > “四人帮”兴亡 > 成为柯庆施的智囊 >

成为柯庆施的智囊

1954年秋,上海香山路9号,张春桥和文静正在家里收拾行李。

狄克在《解放日报》总编兼社长的金椅子上坐了三年,忽然要离开上海了。

为什么呢?中共中央宣传部已经下达调令:调张春桥进北京,担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

《解放日报》同仁为了庆贺张春桥高升,为他设宴饯行。

往日,向来不苟言笑的张春桥,那天显得有点反常,总是眯着三角眼,话也格外多。

王维记得[128],酒过三巡,几乎不谈心里话的张春桥,出语惊人。他喷着酒气,颇为得意地说道:“《解放日报》社长兼总编不是张好坐的椅子。我的前任是犯了错误给赶下去的。我总算幸运,没有犯错误,今日可以与大家尽欢而散!来,为我们的尽欢而散干杯!”

张春桥以一个胜利者的姿态,高高地举起了酒杯。

欢送宴会举行过了,细软也已收拾好了,正在张春桥欲走未走之际,又一桩意外的事发生了。

事情是因陈毅的工作调动引起的。

1949年5月27日,上海城新生。第三野战军司令兼政委陈毅被任命为上海市市长、上海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中共中央上海局书记。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大会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提名,决定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本来,自1949年10月1日起,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为了减轻周恩来的工作担子,周恩来出任国务院总理时,不再兼任外交部长。于是,陈毅作为最恰当的人选,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

陈老总的工作重心北移。虽然他还兼着上海市市长之职,直至1958年10月才辞去这一职务,但是他毕竟没有那么多的精力,主持上海党政常务工作。

显然,需要另外遴选一人,来沪主持全面工作。

调谁呢?调柯庆施!

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举攻克石头城。28日,南京军事管制委员会宣告成立,刘伯承为主任,宋任穷为副主任。

5月11日,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市长为刘伯承,副市长为柯庆施、张霖之。

1949年冬,当刘伯承调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二书记,柯庆施便成为南京市市长。后来,他又成为中共江苏省委书记,成了江苏的第一号人物。

1954年秋,已经内定柯庆施为中共中央上海局书记。柯庆施在正式走马上任之前,便先来上海摸摸情况。

恰巧,就在柯庆施来到上海之际,听说了调张春桥入京的消息。

柯庆施与张春桥曾在石家庄共事,相处不错。

柯庆施紧急召见张春桥。

“听说你要调北京?”柯庆施问道。

“是的,调令已经下达,调我去当《人民日报》副总编。”张春桥答道。

“你愿意去北京?你乐意去当《人民日报》副总编?”柯庆施提出了一连串问题。

这下子,把张春桥弄糊涂了。他一时猜不透柯庆施的用意。说实在的,自从接到调令,他的心情是矛盾的:去北京,在《人民日报》工作,跟党中央那么的近,升迁的机会当然比上海多;不过,一想到那个“副”字,他就泄气,仿佛回到当年华东新闻出版局副局长的那些难堪的日子。再说,好不容易在《解放日报》苦心经营了三年,在上海扎下了又长又深的根,如今骤入人地生疏的首都,一切要从零开始。

面对柯庆施的提问,张春桥说了一句模棱两可的话:“不论去北京还是留上海,我都无所谓—我服从组织分配!”

“好,好,那好办,你就留下来!”柯庆施眉开眼笑道。

“中宣部那边怎么办?是中宣部要调我去北京的。”张春桥提醒柯庆施道。

“中宣部那边,你不用管,我会去打招呼。”柯庆施说道,“当年,你我在石家庄共事,有过愉快的合作。希望今后在上海,继续那样愉快的合作……”

果真,柯庆施给中宣部挂电话,留住了张春桥。

在柯庆施看来,上海是一个很深很大的海,暗涌时起,险浪骤生,要想在这样的海上驾舟,非有一个知海性、熟海路的智囊不可。张春桥是他求之不得的智囊:此人30年代就已在上海,何况在担任《解放日报》社长兼总编时又熟悉了上海方方面面的人物;当然,最重要的是,在石家庄,他就发现,张春桥是一个善于出点子的“军师”。

于是,喝过欢送酒的张春桥,依然坐在《解放日报》社四楼的总编办公室里。已经运到火车站的行李,又全部运回到香山路9号。

[123]《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远反党集团罪证(材料之二)》,第20—21页。

[124]胡彰武,1960年判刑,1962年保外就医。

[125]胡彰武将秦启荣的密信交柏俊生后,由柏的老婆赵正平转交赵君弼即赵福成。柏良,赵正平之子。

[126]1986年7月8日,叶永烈采访王维于上海。

[127]1986年7月8日,叶永烈采访王维于上海。

[128]1986年7月8日,叶永烈采访王维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