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月读书网 > “四人帮”兴亡 > 长篇《百炼成钢》成了废铁 >

长篇《百炼成钢》成了废铁

穿着棉干部服,做着作家梦。

如果不把姚文元1944年在重庆南开初中校庆专刊上发表的文章算在内,姚文元平生第一篇公开见报的文章,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处女作,那是在1949年4月,作为“我最爱读的一本书”征文发表的,题为《革命的意义—〈青年近卫军〉读后感》,署笔名“志毅”。当时,姚文元18岁。

另外,在1946年2月21日上海的《大晚报》上,查到《老城隍庙一瞥》,署名“文元”。是否系姚文元所作,待考。但是“志毅”写的那篇书评,确系姚文元所作。因为那篇文章收入姚文元所著《细流集》一书,列为首篇。

1949年6月22日,上海《青年报》的“读者之声”专栏里,刊出一位读者的千字短文,题为《揭穿帝国主义的阴谋》,署名“沪新中学姚文元”。这时的姚文元,是《青年报》的通讯员。

此后将近两年,姚文元没有发表过文章。

1951年4月12日《解放日报》的“读者来信”专栏里,终于冒出“姚文元”的大名,他的来信标题为:《要求音乐界创作镇压反革命歌曲》。

这年秋天,姚文元步入上海天宫剧场,看了滑稽戏《活菩萨》。这时的姚文元虽然只20岁,已有“众人皆醉吾独醒”的“左”派精神,在剧场里坐不住了,认为这样的戏太庸俗。他感到惊讶,竟有那么多的人观看《活菩萨》!不久,1951年11月《文艺报》的“读者中来”专栏里,发表了《一个值得严重注意的数字》,认为《活菩萨》拥有那么多观众是“一个值得严重注意的数字”。文章虽然不过千把字,批评的调子却唱得很高。此文署名:“青年团上海市工委姚文元”。

写这样的文章,姚文元觉得顺手,就沿着这条路写下去:写了《注意反动的资产阶级文艺理论》,写了《错误的了解》。在1953年8月的第16期《文艺报》上,又在“读者中来”专栏,发表姚文元的《应改进歌曲出版工作》一文,批评了“由于出版者唯利是图,有的集子编进了一些不健康的‘冷门’歌曲,以示其‘突出’……”

从1949年至1954年的六年时间里,姚文元总共只发表八篇“豆腐干”文章,要么“读者之声”,要么“读者中来”,要么“读者来信”,一会儿批滑稽戏,一会儿批歌曲出版工作……姚文元意识到,这几篇“豆腐干”文章,离大作家太远了!

在他调到上海市卢湾区团委当宣传干事之后,一心一意要写长篇小说—大部头。他要写的小说,据说是受了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启示,名曰:百炼成钢!

这是一部“史诗”般的皇皇巨篇,从红军长征、土地革命,从反饥饿、反迫害、反内战的学生运动,一直写到中国革命的胜利,写到“三反”、“五反”运动。

用姚文元自己的话来说:“我花费了不知多少个星期日和夜晚,查资料,写作……”

当红军进行震撼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时候,姚文元不过是个3岁娃娃,他只能靠着查资料来写“史诗”般的小说。

足足写了四大捆稿纸,姚文元终于把《百炼成钢》写出来了。

他以为这一炮足以使中国文坛震动,可是,一纸退稿信,把这部巨著打入了冷宫。

整整一个月,他闷闷不乐,一下班就躺在床上。哦,《百炼成钢》成了一堆废铁!

他终于从退稿中醒悟,自己不是写小说的料。

他毕竟是从作家书屋里出来的,他从小就见过许许多多作家,他读过许许多多作家的作品,他铁了心,要当一位作家。

他在思索,他在寻找文坛捷径。忽地,他的眼前一亮,藤书架上的几本书吸引了他:那是作家书屋出版的胡风著作。

他想,不写小说,专搞文艺理论,不也能够成为大作家吗?胡伯伯,不就是活生生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