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月读书网 > “四人帮”兴亡 > 张春桥是一位化名的“反右英雄” >

张春桥是一位化名的“反右英雄”

在上海的文坛上,姚文元是很“露”的棍子,而张春桥则是幕后操棍。姚文元的“批判”文章差不多都署本名,而张春桥的“批判”文章大都化名。

1957年,风啸浪涌,中国不平常的早春、不平常的夏季来临了。

柯庆施很早就从毛泽东的话语中,得到重要的政治信息。正因为这样,早在1956年12月18日,当他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委员会主席”的身份,步上上海政协一届三次全会主席台,便面对着台下的上海各界民主人士,严肃地告诫道:

波兰事件是波兰人民内部的问题;匈牙利事件开始也是人民内部的问题,后来成为帝国主义进行反革命复辟的问题……

从最近国际事件中应得出以下教训:首先,要明辨是非,分清敌我。这样才能树立正气,缩小邪气的市场……

很自然,有了来自柯庆施那里灵通的政治信息,张春桥在1957年早春的“大鸣大放”之际,早已知道那是“阴谋”。

正因为这样,1957年6月8日,《人民日报》的震撼全国的社论《这是为什么?》一发表,张春桥就接二连三地在《解放日报》上发表反击“右派分子”的文章。

张春桥已于1955年秋离开《解放日报》,但是他的文章,在《解放日报》上总是照登不误,连一个标点符号也不会改动。

相比起来,当时40岁的张春桥,比26岁的姚文元要老练多了:姚文元还不过是个小人物,巴不得出名,巴不得成为“反右英雄”,所以他在《解放日报》、《文汇报》发表的反右派文章,一律署真名。张春桥呢?像当年的狄克一般,深知这类指名道姓批张三骂李四的文章会给日后招来麻烦,他又来了个“最最会化名”,差不多写一篇文章化一个笔名!

笔者逐版查阅着1957年夏天的《解放日报》。由于熟知当年内情的《解放日报》编辑提供了张春桥的“笔名录”,所以我很顺利就复印了一大批张春桥的化名文章。不过,查多了,竟然发觉,即使没有“笔名录”的指引,也能很容易、很准确地判定哪些文章出自张春桥之手;因为张春桥写文章有个习惯,篇末总要写上“×月×日”。他解放前发表的文章,篇末大都注明写作日期。《解放日报》上发表的文章,是不标写作日期的——即使别的作者在篇末也写上日期,发表时总被删去,以节省一行铅字。可是,由于张春桥当时已成了《解放日报》的“太上皇”一般,编辑们不敢易一字,所以篇末写作日期也就照登。这小小的“尾巴”,竟成了张春桥文章的特殊标志。照这个办法查阅,我的判别准确率几乎达到百分之百!

这时候的狄克,已经是一副完完全全的“左”派面孔。

他在“6月26日”写的文章,隔了一天,《解放日报》在6月28日就在第2版头条地位登出来了,题目是《陈仁炳的“另外一条道路”是什么?》化名“吴松”。他一口气“批驳”了陈仁炳的“暗无天日”论、“辩驳有罪”论、“拆桥头堡”论、“火烧基层”论、“大病重药”论、“我们负责”论,得出了惊人的结论:陈仁炳“所说的、所走的是一条反共、反社会主义的道路”。

他在“7月17日”写的文章,也只隔了一天,《解放日报》在7月19日三版头条登出。这一回,他化名“常轨”,气势汹汹地来了个《质问彭文应》。他把彭文应提出的“贤者在位,能者在职”,上纲上线,说成是“取消共产党的领导”,然后发出一连串的“质问”。

6月25日的《解放日报》上,张春桥又化名“徐汇”,发表《“今天天气……”》。他声称:“夏天是长庄稼的季节,也是毒草想着压倒庄稼的季节”,他要“把自己锻炼成一个真正的、不带括号的左派”……

张春桥有句座右铭:“凡事左三分。”在1957年夏天,这位“左”派化名“子渔”、“何泽”、“蒲西”、“龙山”、“齐索”、“安得”、“子执”、“何闻”、“路宾”等等,今日批这个,明天驳那个,成为上海滩上数一数二的“反右英雄”。

张春桥的“化身术”,读者不知,柯庆施知。每发表一篇文章,张春桥总要请柯庆施“指正”。或者根据柯庆施的意思,写出批判文章。经过这番反右派大风大浪,张春桥益发得到柯庆施的垂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