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月读书网 > 救护车到来前,你能做什么? > 生死时速:最是那“黄金4分钟” >

生死时速:最是那“黄金4分钟”

从医学上来说,对于突发猝死,在刚开始的4分钟内,如果有人能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对抢救生命至关重要,这是挽救生命最关键的“黄金4分钟”。

2007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对12000名市民进行调查,“黄金4分钟”的知晓率仅为11.6%。

我们知道,一旦发生猝死,全身所有的组织、器官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脑组织首当其冲。大脑是人体耗氧量最高的组织,其重量仅占人体自身重量的2%,血流量却占全身总血流量的15%,而耗氧量占到全身总耗氧量的20%~30%(婴幼儿可高达50%)。

因此,脑组织比任何器官都更怕缺氧,对缺氧最为敏感。如果是手断离了,手的供血、供氧完全中断了,只要条件较好,如创口整齐,保持断肢的干燥,并进行低温保管等,一般在3小时内可以断手再植成功;而脑组织对于缺血、缺氧的时间则不能以小时计算,而是以分秒来计算。通常,患者发生心脏骤停后,按时间顺序可表现为:

即刻:心音、脉搏及血压消失。

3~4秒钟:出现头晕、眼花、恶心。

10~20秒钟:由于严重的脑缺氧,患者意识会突然丧失,可伴有全身性、一过性、痉挛性抽搐,双侧眼球上吊、固定,面色、口唇青紫。

30~40秒钟: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

40~60秒钟:呼吸停止或喘息样呼吸,可伴大小便失禁。但如果是由于哮喘、溺水等引起的少数窒息性心脏骤停,则恰恰相反,呼吸先停止,心跳后停止。

如果心跳、呼吸停止的时间超过了4~6分钟,脑组织就会发生不可逆的损害!就算人救活了,也难免留下后遗症,最轻的后遗症是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最严重的后遗症是变成植物人。当然还有介于二者之间不同程度的后遗症,留下永久性的遗憾。如果心跳、呼吸停止的时间超过10分钟,则会发生脑死亡,人就无可挽救了。

因此,必须要抢在4~6分钟之内开始进行抢救。抢救开始得越早,复苏成功率就越高,后遗症就越少。每延误1分钟,抢救成功率则下降 10%。

很多人都听到过或看到过车辆故意阻挡救护车的新闻,有些人把它当作趣闻,听听或看看就过去了,不明白这种行为的恶劣性,我就亲身经历过好几起这样的事情。其中最戏剧性的一次,是我们出车前往一个胡同去抢救一位突发剧烈胸痛的老太太。

那天,我们的救护车开到地安门大街的时候,有个开黄色小轿车的人不知道怎么地跟我们开起了玩笑,一直挡在我们前面,还故意把车开得很慢。我们使用了警报,他也不让道。我们的车几次变道想绕过他,他立马变道过来重新挡在我们前面。后来,车主从车窗里探出头来,是个年轻的小伙子,还冲我们做鬼脸,当时我恨不得破口大骂。

就这样,本来5分钟就能到的路程,被延长到了10多分钟。最终,这辆黄色小轿车停在我们要去的胡同里的一个门口。由于当时急着救人,没时间和他理论,我们一下车就匆匆地往现场跑。结果发现,这个小伙子跟我们走的是一条路,等我们进了那个四合院,就听到一间屋子里传来痛哭声。那小伙子突然脸色一变,拔腿先跑进屋里,我们也跟着进了屋。一个老太太正躺在地上,旁边的几个人在大哭,并责问我们:“你们怎么来这么晚?”我指着刚刚进来的那个小伙子说:“你问他吧。”小伙子一声儿没吭。

随即,我们检查了患者,发现老人已经停止了心跳、呼吸。这时,站在一旁的小伙子开始号啕大哭:“妈,都赖我……”看着他痛不欲生的样子,我们是又生气又同情。虽然我们对患者进行了全力抢救,但仍然无济于事。如果不是老太太的亲生儿子阻挡救护车,我们就能早到几分钟,他的母亲也许就不会死。我虽然不相信因果报应,但这也太巧合了吧。

当然,最终的抢救结果取决于众多因素,其中两个方面最重要:一是病情的严重程度,二是抢救是否及时、正确。

我在前面说了那么多让人痛心疾首的例子,就是为了告诉大家,下一个猝死的人,也许就是你、我,也许就是我们的亲人或朋友,每个人都应该掌握一些必要的急救知识,以便在关键时刻救自己或者他人一命。

我再给大家讲两个故事,碰巧的是,它们都发生在外国人身上。

第一个故事,大概发生在10多年前。

有一天,位于北京顺义区的索爱公司通过崇文区红十字会邀请我去做急救培训,培训还没开始,公司的员工先给我讲了个真实的事件:2004年4月8日晚6点30分,54岁的爱立信(中国)公司总裁、曾是瑞典皇家空军预备军官的瑞典人杨迈先生因心脏病猝死在公司前台(并非网上说的猝死在跑步机上)。当时是下班时间,他身边围了好多人,但没人救他,等医生到了的时候,人已经死了。为什么没人救?因为在场的都是中国人,他们都不知道该怎么救!

这是一个让人堵心的故事。后来,每次出去讲课的时候,我都感慨一番:一是这个瑞典人如果发生猝死当时在瑞典,很可能就得救了,因为当时瑞典是全世界心肺复苏普及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二是叹息当时会心肺复苏的中国人太少了。后来,爱立信与索尼联手了,改名叫“索爱”。他们公司有一次组织员工乘坐大轿车去旅游,不幸车翻了,死伤20多人。杨迈先生的猝死,再加上大轿车翻车这件事,公司领导决定对全员进行急救培训。我一连去了几年,每年最少去两次,这家公司当时成为北京地区最重视学习急救的单位。

为什么非要等到死了人,才想起学习急救?平时就应该学会急救,以备不时之需。

第二个故事,是一个令人欣慰的故事,发生在位于紫竹桥的香格里拉饭店。

因为我常给北京的各大饭店做急救培训,和香格里拉饭店当时卫生部的肖经理、医务室的曲大夫都成了好朋友,那里的工作人员也基本都认识我。

那天刚一进门,两个女服务员看到我特别高兴:“贾老师,前几天我们救活了一个猝死的外国客人。”我说:“真的假的?吹牛呢吧?”其他服务员也说:“真的,不信您回去问问你们120一位姓张的大夫,那天是他来抢救的。”

后来,回到急救中心后,我查了出车记录,找到了那天去香格里拉饭店的张双森大夫:“前几天你去香格里拉救了个外国人,复苏成功了?”张大夫说:“是啊,不过多亏了那儿的服务员救得及时。我们的车当时离得也不太远,可是正好赶上堵车,接到电话就赶快往那边赶,十几分钟才赶到。到了一看,患者没有了心跳、呼吸,服务员正跪着给患者做心肺复苏呢。我说:‘做得还挺标准。’他们说:‘是您那儿的贾大成老师教会我们的。’我马上准备用药、连接心电监护,还没来得及上手抢救,患者的心跳、呼吸就恢复了!如果不是他们先进行抢救的话,等我们到了再抢救,肯定就晚了。”后来,经过张大夫的专业抢救,患者的意识也很快恢复了,是一个复苏成功的病例。

这位猝死的外国客人之所以能够起死回生,首先应归功于饭店员工及时、正确的抢救,当然还得益于张双森大夫丰富的抢救经验。

从这一悲一喜两个故事可以看出,患者能不能存活下来,有两点至关重要:一是短短的4~6分钟至关重要,也就是所说的抢救猝死的“黄金4分钟”;二是在这几分钟时间里,患者能不能接受及时、正确的急救。

然而,救护车的速度再快,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可能在数分钟内到达患者身边;医院里的设备再先进,医生的医疗水平再高,大多数患者也不可能在数分钟内被送到医院。那么只有等死了吗?有没有办法解决?有!就是靠患者以及周围的人及时救助,为救护车的到来赢得时间、创造条件,一定要把握好抢救的“黄金4分钟”。

因此,除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避免和减少疾病的发生,从而避免和减少猝死的发生外,学会心肺复苏,才能应对猝死!每个家庭至少1~2个人学会心肺复苏,猝死悲剧的发生就会大大减少,打完120急救电话后,就不会不知所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