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月读书网 > 中国文化常识 > 董其昌和绘画“南北宗”论 >

董其昌和绘画“南北宗”论

中国绘画史上的“南北宗”论,是明朝以董其昌、莫是龙、陈继儒和沈颢为代表人物提出的划分绘画宗派的方法。在这四个代表人物中,究竟是谁首先提出“南北宗”论,至今也没有一致的说法,但是因为董其昌在四人中书法成就最为显赫,在当时及后代的影响也最大,所以,历来人们都是把他作为“南北宗”论最为突出的代表人物。

“南北宗”论的划分方法是将唐朝以来的绘画分为南、北两大派别。唐朝的王维、张璪,五代的荆浩、关仝、董源,宋朝的巨然、李成、范宽、李公麟、米芾、米元晖,元朝的黄公望、王蒙、倪赞、吴镇,以及明朝的沈周、文征明等画家被划为“南宗”;而唐朝的李思训、李昭道,宋朝的赵伯驹、赵伯、李唐、马远、夏圭、刘松年,以及明朝的戴进、吴伟等则被归为“北宗”。

“南北宗”论是董其昌等人借佛教禅宗的南北宗而提出的。相传禅宗五世祖有两个弟子,分别叫作慧能和神秀。慧能主张顿悟,而且创立了顿然觉悟而成佛之法,因行于南地而成为“南宗”;神秀则主张渐悟,创立了历尽劫难而出生死之法,因行于北地而成为“北宗”。这种差异似正合乎“南宗画”随意挥洒和“北宗画”制作繁杂的区别,所以“南顿北渐”也就被董其昌等人引进到中国绘画中用以划分南、北宗派。

董其昌画迹

根据南、北两大宗派画家的画风,“南宗”的画大多为士大夫随兴书法的作品,比较讲究文学气质和个人修养的发挥,所以又被称为“文人画”;而“北宗”中大部分是为当代皇家画院所供养的画家,他们的画十分讲究技巧的运用,因此“北宗”画又称为“院体”,也常被人们贬为“工匠画”。“南宗”画和“北宗”画的风格差异,傅抱石先生在《中国绘画变迁史纲》中曾分析道:“在朝的绘画,即北宗。1.注重颜色骨法。2.完全客观的。3.制作繁难。4.缺少个性的显示。5.贵族的。在野绘画,即南宗,即文人画。1.注重水墨渲染。2.主观重于客观。3.挥洒容易。4.有自我的表现。5.平民的。”其中最为董其昌等人注重的是笔墨格调的不同。“北宗”画颇具阳刚之气,笔力遒劲,笔锋外露,多采用斧劈皴的画法;“南宗”画则具阴柔之美,笔法含蓄儒雅,韵味十足,多采用披麻皴的画法。造成这种差异的大部分原因是南北水土的不同,北方多山、岩石峻岭,南方多平峦,地势比较平缓,因而也就使得人的个性有了偏阳刚、偏阴柔的区别。当然“南北宗”论并不是单纯以画家所处的地域环境为标准的,它所着重的依然是画中所体现出的个人笔墨风格与格调气息,因为除了外在的客观条件可以影响到作者的画风之外,画家本人的师教传承和内在修养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对于以董其昌为代表而倡导的“南北宗”论,人们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认为他们“扬南抑北”,无意中助长了后人轻视绘画技巧的错误倾向;有人则认为“南北宗”论虽然不够成熟,但是它却弘扬了文人画思想。不可以否认的是,在“南北宗”论中所提倡的文人画观念,对于推动近代中国文人画的发展发挥了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孙爱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