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月读书网 > 变态心理学 > 9.3.4 镇静剂 >

9.3.4 镇静剂

里拉是一名充满活力的护士,深爱她的工作。一天晚上,一个同事提议玩牌,里拉从来没有赌博过,那晚却赢了不少。之后又玩了一回,里拉发现她喜欢上了赌博。作为护士她每天很晚回家,作息也不规律,因此总想找一种途径发泄压力。不像和朋友玩扑克有时间限制,因为随时可以玩,她开始玩网上赌博。起初,因为赢了就欣喜若狂输了总想再捞回来,以至于睡不好觉。之后,为了赌博她就顾不上别的事、别的人了。随着输的越来越多,她申请新信用卡以透支更多的钱打算把输的钱赢回来。她觉得只要有一次好运气就能把失去的所有赢回来。当她再也不能申请新信用卡后,就按网上赌博认识的另一名护士的教唆从医院偷止痛药和阿普唑仑来换钱。一开始,她只拿一点点。一次惨输之后,她沮丧到要自杀。为了让自己冷静下来,她吃了一片阿普唑仑。这确实帮她暂时离开电脑,放松了一下。之后她为了倒卖和自己服用而去偷越来越多的药,直到事情败露被医院开除。

镇静剂(sedative drugs)包括两种,巴比妥类药物(barbiturates)和苯二氮类药物(benzodi-azepines),都是CNS抑制剂。这意味着其作用原理与前面提到的CNS兴奋剂相反。巴比妥类药物最初用于治疗焦虑和失眠,因其出现滥用、依赖和过量服用的风险很高,临床上目前更多使用苯二氮类药物。

巴比妥类药物或俗称“downers”作用于GA-BA能系统的原理类似于酒精。常见巴比妥类药物包括异戊巴比妥(Amatol)、戊巴比妥(Nembutal)和丙烯戊巴比妥钠(Seconal)。本类药物可吞服或注射,常用于抵消苯丙胺或俗称“uppers”的作用。最初小剂量服用可令人解除抑制和愉快、缓解焦虑。短期使用会导致吐字不清、呼吸减弱、疲劳、定向障碍、协调能力变差、瞳孔散大。大剂量使用会使人记忆和协调能力受损、易怒、妄想以及产生自杀观念。

苯二氮类药物最初被广泛用于治疗焦虑,它们对焦虑和失眠的短期治疗可靠而有效。大剂量使用则会产生头晕和肌肉控制问题。但长期服用或不遵医嘱服用很危险。地西泮[1],通常被称为“妈妈的小帮手”,在20世纪60年代,医生可能会给卡伦开这种药来缓解她带孩子的苦恼。其他苯二氮类药物包括阿普唑仑和三唑仑。苯二氮类药物作为处方药使用时,通常被认为比巴比妥类药物更安全,也不易成瘾或产生依赖,但也并非绝对安全。一种名为氟硝西泮(俗称“roofies”或“迷奸药”)的强效苯二氮类药物在除美国外的很多国家都是处方药。其药效比地西泮强7~10倍,会造成部分记忆缺失,也即人们服用后产生中毒的话会遗忘某些事情,因为这种特点加上其药效强劲,氟硝西泮也被人们俗称“迷奸药”。

1.功能损害

过量服用巴比妥类药物和苯二氮类药物都会导致镇静过度,影响思维和人际交往。尽管作为处方药使用是合法的,但如果不遵医嘱或不对症使用,服用者为了获取药物会去偷或做其他危险的事。巴比妥类药物会很快出现耐药性,容易使用过量,过量的话会抑制大脑的呼吸中枢而导致死亡。巴比妥类药物的戒断症状包括震颤、血压心率升高、出汗和癫痫发作。苯二氮类药物也会出现耐药性和戒断症状。其戒断症状和酒精类似,也有焦虑、失眠、震颤和谵妄。尽管过量使用也会出现问题,但苯二氮类药物因更不易产生依赖或副作用更小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巴比妥类药物。

2.流行病学

使用非处方苯二氮类药物的平均初始年龄为25岁左右(Substance Abuse and Mental Health Services Administration,2005)。因为这些药是处方药,所以关于滥用的大部分研究数据都来自医院记录。根据医院记录服用苯二氮类药物的人群中超过半数(59%)是女性。本类药物的滥用往往继发于其他药物(通常是酒精),在白人和高水平受教育层次人群中很普遍。滥用苯二氮类药物相比滥用其他药物的人更可能还有另外的精神障碍(https://www.oas.samhsa.gov/2k3/benzodiazepine/benzo.htm)。美国流行病学数据显示,4.2%的男性和7.9%的女性因为非医疗目的服用包括苯二氮类药物在内的抗焦虑药物(Simoni-Wastila,2000;Simoni-Wastila et al.,2004)。女性更多有滥用本药物的倾向部分可能是因为医生更可能给女性开这种药(Simoni-Wastila et al.,2004)。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美国的巴比妥类药物使用的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1975年,美国使用人数达到了峰值,即10.7%,而1992年只有2.8%的高中高年级学生报告在过去的一年中服用过苯二氮类药物。遗憾的是,巴比妥类药物在年轻人中有重新“流行”的趋势,2005年12年级的学生中服用人数比例约为7.0%。

[1]俗称安定。——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