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 凡例七则
- 词曲部
- 结构第一
- 戒讽刺
- 立主脑
- 脱窠臼
- 密针线
- 减头绪
- 戒荒唐
- 审虚实
- 词采第二
- 贵显浅
- 重机趣
- 戒浮泛
- 忌填塞
- 音律第三
- 恪守词韵
- 凛遵曲谱
- 鱼模当分
- 廉监宜避
- 拗句难好
- 合韵易重
- 慎用上声
- 少填入韵
- 别解务头
- 宾白第四
- 声务铿锵
- 语求肖似
- 词别繁减
- 字分南北
- 文贵洁净
- 意取尖新
- 少用方言
- 时防漏孔
- 科诨第五
- 戒淫亵
- 忌俗恶
- 重关系
- 贵自然
- 格局第六
- 家门
- 冲场
- 出脚色
- 小收煞
- 大收煞
- 填词余论
- 选剧第一
- 别古今
- 剂冷热
- 变调第二
- 缩长为短
- 变旧成新
- 《琵琶记·寻夫》改本
- 《明珠记·煎茶》改本
- 授曲第三
- 解明曲意
- 调熟字音
- 字忌模糊
- 曲严分合
- 锣鼓忌杂
- 吹合宜低
- 教白第四
- 高低抑扬
- 缓急顿挫
- 脱套第五
- 衣冠恶习
- 声音恶习
- 语言恶习
- 科诨恶习
- 选姿第一
- 肌肤
- 眉眼
- 手足
- 态度
- 修容第二
- 盥栉
- 薰陶
- 点染
- 治服第三
- 首饰
- 衣衫
- 鞋袜
- 妇人鞋袜辨
- 习技第四
- 文艺
- 丝竹
- 歌舞
- 房舍第一
- 向背
- 途径
- 高下
- 出檐深浅
- 置顶格
- 甃地[1]
- 洒扫
- 藏垢纳污
- 窗栏第二
- 制体宜坚
- 取景在借
- 墙壁第三
- 界墙
- 女墙
- 厅壁
- 书房壁
- 联匾第四
- 蕉叶联
- 此君[1]联
- 碑文额
- 手卷额
- 册页匾
- 虚白匾
- 石光匾
- 秋叶匾
- 山石第五
- 大山
- 小山
- 石壁
- 石洞
- 零星小石
- 制度第一
- 几案
- 椅杌
- 床帐
- 橱柜
- 箱笼 箧笥
- 骨董
- 炉瓶
- 屏轴
- 茶具
- 酒具
- 碗碟
- 灯烛
- 笺简
- 位置第二
- 忌排偶
- 贵活变
- 蔬食第一
- 笋
- 蕈[1]
- 莼
- 菜
- 瓜 茄 瓠 芋 山药
- 葱 蒜 韭
- 萝卜
- 芥辣汁
- 谷食第二
- 饭粥
- 汤
- 糕饼
- 面
- 粉
- 肉食第三
- 猪
- 羊
- 牛 犬
- 鸡
- 鹅
- 鸭
- 野禽 野兽
- 鱼
- 虾
- 鳖
- 蟹
- 零星水族
- 不载果食茶酒说
- 木本第一
- 牡丹
- 梅
- 桃
- 李
- 杏
- 梨
- 海棠
- 玉兰
- 辛夷
- 山茶
- 紫薇
- 绣球
- 紫荆
- 栀子
- 杜鹃 樱桃
- 石榴
- 木槿
- 桂
- 合欢
- 木芙蓉
- 夹竹桃
- 瑞香
- 茉莉
- 藤本第二
- 蔷薇
- 木香
- 酴醿
- 月月红
- 姊妹花
- 玫瑰
- 素馨
- 凌霄
- 真珠兰
- 草本第三
- 芍药
- 兰
- 蕙
- 水仙
- 芙蕖
- 罂粟
- 葵
- 萱
- 鸡冠
- 玉簪
- 凤仙
- 金钱
- 蝴蝶花
- 菊
- 菜
- 众卉第四
- 芭蕉
- 翠云
- 虞美人
- 书带草
- 老少年
- 天竹
- 虎刺
- 苔
- 萍
- 竹木第五[1]
- 竹
- 松 柏
- 梧桐
- 槐 榆
- 柳
- 黄杨
- 棕榈
- 枫 桕
- 冬青
- 行乐第一
- 贵人行乐之法
- 富人行乐之法
- 贫贱行乐之法
- 家庭行乐之法
- 道途行乐之法
- 春季行乐之法
- 夏季行乐之法
- 秋季行乐之法
- 冬季行乐之法
- 随时即景就事行乐之法
- 止忧第二
- 止眼前可备之忧
- 止身外不测之忧
- 调饮啜第三
- 爱食者多食
- 怕食者少食
- 太饥勿饱
- 太饱勿饥
- 怒时哀时勿食
- 倦时闷时勿食
- 节色欲第四
- 节快乐过情之欲
- 节忧患伤情之欲
- 节饥饱方殷之欲
- 节劳苦初停之欲
- 节新婚乍御之欲
- 节隆冬盛暑之欲
- 却病第五
- 病未至而防之
- 病将至而止之
- 病已至而退之
- 疗病第六
- 本性酷好之药
- 其人急需之药
- 一心钟爱之药
- 一生未见之药
- 平时契慕之药
- 素常乐为之药
- 生平痛恶之药
闲情偶寄
内容简介:最闲适、奢侈的中国情趣记录,从万物的细微处滋养美感,在生活的点滴中寻找乐趣。与《遵生八笺》、《长物志》、《随园食单》构成明清生活艺术的灿烂景观。《闲情偶寄》是清代李渔的名著,位列中国名士八大奇著之首。全书8部,前3部是戏曲理论,后5部写丝竹歌舞、房舍园林、家具古玩、饮馔调治等生活情趣,被誉为古代生活艺术大全。对后世文人影晌很大。李渔将戏曲与之合写。不作专著,足见他认为艺术附丽于生活中。作者常年携家庭戏班辗转各地演戏,舞台实践使他体会到连金圣叹评的《西厢记》,也只是文人的案头游戏。他立足于填词之设,专为登场,提出结构第一、曲文贵显浅、重机趣、戒浮泛、忌填塞,宾白求肖似,题材贵创新,以脱窠臼为第一使命的一系列主张,还建立了一套立头脑、减头绪、密针线的具体创作方法。李渔的理论成为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的巅峰之作。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独特的地位。今天,只要我们认真研读。仍可汲取到丰富的营养。……